「將軍榜」與「博士壁」均是金門最佳的代言人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曹松的〈己亥歲二首〉,作者曾於《戰地英豪‧金門將軍錄》作為開章篇論述,歷史上的名將,大都是在歷次戰爭中表現出類拔萃,勇猛善戰的軍事家特質,歷代優秀將領有為保衛國家或抵禦外來侵略而戰,有的則是留下經典戰役的戰功,有的則留下了不朽的軍事著作。
昔日韓信受胯下之辱,終成一代名將,班超投筆從戎,令西戎不敢過天山;祖逖聞雞起舞,北伐擊楫中流;岳飛精忠報國,金軍聞風喪膽;史可法聯虜平寇,盡忠事跡名列青史。從歷史回到現代,被冠上「戰地」的金門,幾經戰爭、離亂之下,多少人離家出走,又有多少人從軍入伍?
1949年至1958年是金門「古寧頭戰役」與「八二三砲戰」烽火連天的歲月,1958年於金門高中畢業後,金門高中畢業生顏忠誠、黃廷川等,原可保送大學就讀,然因鑑於時局板蕩,國難當頭,乃毅然決然投身軍旅,報效國家,同年6月27日金門中學全校師生以餐會、茶會方式,盛大歡送投考軍校同學,其中包括顏忠誠、黃廷川等10人。
這則61年前戰地青年從軍報國的新聞,自始開啟了「金門英雄島」的盛譽與投效軍旅的風潮。
「如同我們擦亮一枝步槍,我們擦亮這新的日子,慓悍而粗壯,我們將走進歷史的盛夏。一種新的激情在我們眉睫下開放,如此的壯大,所以我們必須愛它,因為我們將成為不朽。」
以上詩句是名詩人弦於〈金門之歌〉為軍中作家朱西寧《八二三注》代序之片段詩句內容,也恰可作為金門地區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將軍島上將星如雲與人才培育之真實寫照。
《金門文藝》第24期專題企劃〈留金歲月軍旅札記〉,作家黃炎普撰述〈島嶼曾被戰火紋身〉一文中:
「古稱浯島的金門,由於位居大陸東南隅,面積狹窄,土地貧瘠,耕種不易,生計困難。自古,「出將入相」常成為中國讀書人求取功名的最終目標,曾幾何時,浯島因為深具戰略地位,成為東南海疆屏障,並有「雄鎮海門,固若金湯」美譽,同時引領著島嶼青年走向仕途,崇文尚武,各自發展,並相繼在宗祠廟堂裡註記傲人的成就。」
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基於整理地方鄉土文獻的職責,於2010年度即策劃出版《戰地英豪‧金門將軍錄》,該書以人物傳記為寫作體例,以蒐集鄉土人物史料為面向,分別整理戰地英烈錄4人、司令官風雲錄27人、軍職縣長錄19人以及金門籍將軍錄46人,但因篇幅有限,僅能以傳略及人物簡傳方式來呈現,同時書寫過程特別彰顯人物與地緣的密切關係,期待藉人物史蹟的脈絡,來呈現金門地靈人傑的戰地風貌。
《金門星星的敘事》一書,將更詳細記錄金門地區自1958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1日止,前後60餘年間,共計晉陞少將62位(內含中將12位),合計74顆星星。若以出將軍村落人口比例論,東沙全村出3位將軍,即便瓊林超過4個,但冠軍村,仍然是本文作者歷史課堂恩師王世宗校長的東沙村是第一名,值得慶賀。
金門將軍中第一批晉陞少將者是顏忠誠與黃廷川,他們二位是同期同科同學,也同時晉陞少將(1985年1月1日、陸官39期砲兵科);金門第一位陞中將者是顏忠誠(1990年1月1日)。
從1985年至1999年,15年間金門地區獲得晉陞少將者,分別是蔡承林(1995年)、陳尚書(1995年)、楊成榮(1995年)、張家生(1996年)以及李清正(1997年)等5位,就數量而言,確實是不多。
初步分析上述5位金門將軍的晉陞年代,最值得深入探討者是自1986年至1994年整整有個年度間,竟然無一位金門將軍獲得晉陞,針對這段軍事人才斷層現象,非常值得從金馬地區各年度投考軍校學生人數進行數據比較。
從2000年至2009年,10年間金馬地區獲利晉陞少將者,金門地區計有33位,已詳見上述名單及《戰地英豪‧金門將軍錄》。
從2010年至2019年,10年間金門地區獲利晉陞少將者,金門地區計有14位,分別是楊駕人(2010年)、龍冠中(2010年)、蔡忠誠(2010年)、蕭天流(2010年)、楊肅立(2012年)、洪鴻鈞(2012年)、蔡承棟(2013年)、陳篤敢(2014年)、蔡連輝(2015年)、許金騰(2016年)、林媽喜(2017年)、莊有凱(2018年)、張維新(2018年)以及劉慶元(2018年)。
過去近半個世紀以來,金馬前線子弟從軍報國風氣與比例,確實雄冠全國與其他23個縣市。若以金馬籍1343位「精忠衛士」(指投考第3士校等,共計辦理33梯次的學員人數)就培育出無數各級軍官與楊成榮、關恩仁2位將軍,其中校級軍官更是不計其數。
個人大膽推測至少要有4至6位上校及其在屆齡退役前的公平競賽比例,才能錘鍊出一位少將人才?如果以上的數據比例推算,金馬地區現有校級軍官應該高達數千人,其中若以上校級軍官人數粗估,應該會有300位以上。
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多年來努力整理及撰述的《金門星星的敘事》,原本是要配合「金門古寧頭戰役70週年紀念日」公開發行,但因資料徵集及校對等因素,因此延遲至今。
目前金門縣合計有50位少將,12位中將,而其中曾榮獲金門中學傑出校友榮譽榜者,約計20位。其中在62位金門將軍中,約有一半以上是在國中畢業就投考「中正預校」。
最令人惋惜者,是金門籍的楊成榮、關恩仁、黃廷川以及洪鴻鈞四位將軍,均已不幸先後往生,必須採用「傳略」敘事。總之,我們認為「博士壁」或是「將軍榜」,均是「金聲門振」的最佳代言人,既是金門人的榮耀,也是將軍個人生涯的光彩。
金門與馬祖是「兄弟之島」的情份,尤其是同步實施「戰地政務體制」。馬祖雖然只有二位中將,但是在7年之間,就成就有二級上將的故事。金門人不能因為已有62位少將及12位中將,卻為了未能順利產生上將,而一時陷於情緒性埋怨!
因為「金馬同島共命,我們與有榮焉!」我們或許可以容忍「福建省政府」消失。然而,中華民國的金字招牌,必須仰賴「金馬共命與兩縣連心」方能「揚首立足」於兩岸四地。
過去一甲子以來,金馬地區子弟努力投效各軍種的軍旅生涯歷練,至少已累計了數千位校級以上的社會中堅人才。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是資深文史工作團隊,理應「當仁不讓」,並以推動獎掖「人才智庫」為己任,除應整理「金馬地區人才智庫」適時推薦給國人及離島鄉親父老知曉!而且不應該自限於將軍級的人才庫。今後若有餘力,將會繼續整理457位「博士壁」中資深學人精彩敘事,不讓優秀鄉賢前輩的成功故事,繼續隱藏於浩瀚史料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