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社會與人口遷移課程心得
本學期上劉香蘭老師「移民社會與人口遷移」選修課程,課程主題很豐富,也有作業需要按部就班完成,突然對課程充滿了千奇百怪的「憧憬」與驚滔駭浪「想像」空間,讓我的碩二課程掀起另一個境界。
第一堂課感受到老師對課程及學生真的很熱忱(老師常常會準備吃的或喝的,畢竟夜間上課已經夠累了,能夠吃飽飽也是備感溫暖)。老師上課也會一直問問題跟巡視四周環境,避免學生聽著聽著眼睛就閉起來了,課堂上也會針對今天課程要同學們思考,像是我們在金門生活,也有很多移民跟人口遷入,也有同學是從臺灣來金門生活或工作,跟「偽出國」一樣的「偽移民」,都會提出來討論,比較感同身受。然後就會帶討論,如來自不同地方的遷入人口在金門要怎麼生活?要怎麼融入?過程中是否有艱辛的地方?頓時讓同學們打開話匣子,尤其是身在金門的外地人,更是有感,讓整個課程豐富了起來。
課程中每位同學需要負責一個主題導讀,我們已經知道國際移民人數不斷增加,產生相當社會融合與正義的議題,不同移民對目標國是經過選擇、他們對目標國的經濟貢獻是不容忽視、對母國社經發展也是功臣……他們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標,但是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移民體制,產生一些壓力與剝削……。
我導讀的題目是「全球經濟體的避震器」,終於在11月5日登場了,說實在話,一開始還真看不懂作者到底想表達什麼?不過我還是硬著頭皮將PPT簡報完成,然後上場報告了。
作者破題用古典經濟學理論說明全球化「理想的境界」是國際所得趨於平等;這樣人就可以不用遷移,離開家鄉?然後就討論全球化世界的人口流動如何展現人的移動底下關係到的窮國與富國發展的失衡,以及用貿易取代人口流動、投資取代人口流動的策略如何難以實現,以及人口流動與發展的失序背後存在通情達理的移民政策邏輯。
我整個讀下來大概只有看懂通情達理的移民政策吧!因為這個章節需要經濟學理論為基礎。但是經過老師講解及補充,我總算知道原來作者是用反諷法先將全球化在理論上可能達到的理念說明後,再從貿易及投資來探討阻止人口流動是很難達到的,更只會讓人口發展失序並向富國那邊傾斜而已,等於是挑戰了古典經濟學理論。
最後,作者只能「期望」國家跟國家間能有更通情達理的政策,不要讓移民變成一種非法作為或是邁入另一個「地獄」深淵。反諷之全球化下國家可以扮演的角色是甚麼?領導者?引導者?抑或沉默者?
金門人在不同歷史時間也被捲進全球化的浪潮,僑鄉時期金門人落番到南洋,現在因小三通政策,金門是人口、物流與商業的轉換站,你我被捲進全球化的經濟發展架構,所以這裡的物價與消費水準,有別於一般偏鄉,這裡的人物開始愈來愈多元,當全球化成為難以抵擋的驅力下,金門該保存或本有在地甚麼樣資源與特色?才能跟著進步呢?
很多人會說發展觀光,觀光是一個切入點,然發展觀光同時,是否有照顧到當地居民?或是只是照顧到大財團?變成像上面提到的「人口發展失序並向富國那邊傾斜」一樣呢?
「金門縣民卡」及「機票優惠」是很棒的措施,至少把「行」分出在地人與觀光客,如果把「食」、「住」也分出來,區別縣民與一般消費者,是不是更好?
譬如有的國家就施行用在地卡片消費可以打折或是優惠,相信金門鄉親會感受到的。
另外需要永續發展的當然就是金門賴以為生的高粱酒了,因為金門酒廠的存在,金門才有現在這樣好的福利,如何讓高粱酒進入到全球市場,成為全球性品牌,不僅是經濟全球化的面向,更能推展金門特有歷史;推動文化全球化,不能避免讓金門捲進全球化,但要逆向思考,創造對金門發展的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