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是序不是序:「樂在分享」誓願老不休--八十生涯瞅睬的讀後感

發布日期:
作者: 劉香蘭。
點閱率:1,275
字型大小:

因周鳳珠老師邀請我上樂齡的課「如何與生命告別」,課中,我邀請在場的人模擬人生畢業典禮要如何對所愛的人道別,周老師當場道出對楊校長的感激與愛(當然也有點小抱怨),讓我對楊校長有初步的認識。爾後,在福建地方法院民事調解委員的會議中再度碰面,楊校長主動跟我說,對我有印象(我有點受寵若驚)。直到今年7月進行科技部研究,向他請益許多金門歷史,才有更進一步的互動。前幾天周老師請我為楊校長所著「誓願老不休-八十生涯瞅睬」寫序,一開始相當不安,因為來金門四年,不夠接地氣,如何能為這位公眾人物的書寫序呢?經過兩位長輩不斷鼓勵,讀了校長的生命,看了周老師、子女們對他分享,懷著感動寫下這個是序又不像序的文章,以作為一個晚輩、一個正在人生關鍵點的新金門人的讀後感。

不受羈絆、活出精彩:楊校長走出勝境的生命故事

生命歷程是我常用的名詞(或概念),強調個人如何與環境的結構性壓力/機會互動,走出自己與他人截然不同的人生路。人可以靠著自己的意志、選擇和稟賦,因應關鍵事件所產生轉捩點,進入特定的路徑,生命軌跡可能因事件產生連續、中斷或恢復,累積成為個人特有的生命線。看完書後,我大膽下了草率的結論「不受羈絆、掌握勝境的楊校長」,以下是我從書裡刻畫出來的楊校長生命線:

早年多次遷移與漂流:生命被捲進冷戰

楊校長在新加坡出生(民國29年),因為金門長輩照顧的需要,36年跟著母親、祖母、兩個姊姊回金門,金門人的回流/回巢多因照顧衍生的遷移,改變孩童的命運。書中楊校長提到,在異鄉雖然辛苦,起碼還有米可吃,回到金門只能吃地瓜、安簽,難以下嚥,家人一起相擁哭泣。孝與愛牽動家庭團聚,但物質條件的匱乏與貧瘠,不僅是成長中兒童的挑戰,更是家庭難以克服的事。爾後,校長開始念小學,又因戰亂停課、遷校,從金城搬自己的課桌椅到山外,在烽火中繼續念書,後因823砲戰遷台,踏上離家背井的路,開始寄讀,民國50年回金考特師科,畢業後在金門服務2年,又努力獲得保送師大研讀的機會,後又返金在金城國中任教。
校長幼年生命不僅被捲進日本侵華的世界史,更被捲進冷戰蔓延下國共內戰的冷戰史,大時代下,一位跨國回老家的孩子,面臨戰亂,成為戰爭倖存者、數次離家的少年,環境劇變重劃他的生命地圖,他努力在地圖中掌握改變的機會與路線,透過具體行動,達到光宗耀祖的目標,天時地利人和的格局中,他遊走在順逆境,創造勝境,實在厲害。

跨界職涯:宗親造就政治素人/國家忠僕

楊校長一生創造許多第一,其中一個是參選金門縣第一屆民選鄉鎮長選舉,並當選金寧鄉鄉長。書中提到這是湖下長老(楊志文先生)與宗長(楊永文先生)的鼓勵。金門是宗親組成的社會,宗親網絡帶來機會與資源,造就一個政治素人。校長處於特定期待下,有難以說不的處境。從教育界轉到政界,這是一個轉折點,新的領域有新的壓力與挑戰,尤其在戰地政務戒嚴時期,政治服務軍事,工作如作戰。爾後受到重用,進入縣府民政科,在長輩圈、政要圈工作,對一個30幾歲的青年,肯定承受相當的壓力。金門男性在宗族長輩的期望下,人生路徑轉向是常有的事,但可以如楊校長從60年到68年,短短8年中進入政界後轉進縣政府,又轉回教育界,可以如此多轉、快速轉的,不知在金門有幾位?曾經問他,轉回教育界的想法,他說教育才是穩定與根本的事業。30而立,這個人生階段的發展任務,用在楊校長的身上,就是如此,人生從此定位。

關鍵與轉折:校長聘任失意,豐富靈性生命

人生變化球發生在民國91年,楊校長63歲的時候,91年也是小三通政策實施的一年,劇烈的變化也發生在金門。校長與金門的發展重新找定位、找方向。從我的理解,他進入到一個沒有圍牆的人生學苑,攻讀智慧。無論是佛學、文學與書法等等,主要是練就他能見超凡之事,不再受世俗綑綁。為此,他成為跨國跨界的高齡學生、文學與書法的交流家,熱心公益得到很多獎項,也有自己的佛園、圖書室與文物室。很榮幸的,今年823我到訪過,體認到古厝的金門人精神堡壘,校長在古厝門上刻有固定門聯,傳揚楊家祖訓,橫批是「四知堂」,意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便是在天地正氣內求社會關係的合宜之道,作為楊門精神與價值,這就是看見超凡之事下獲得怡然自得的狀態,點出70歲以後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80歲以後更是活出渾然天成的武步,練心功不止盡。

相依生命:家庭生命開枝散葉

這本書的特色是有家人對校長的回饋,周老師寫「用兩隻筆寫字的人」道出從結婚至今,將近50年的結髮歲月,從兩個獨立個體成為靈魂伴侶的歷程。我常問校長,「在金城國中安排周老師代表學校參加土風舞培訓,後來因某男老師無法繼續,校長您成為周老師的舞伴,這一切是否是一種安排與設計?」他不答。老天的安排就是這樣。從我在書中和生活的觀察,楊校長的「木訥,近仁」,是先天優勢。楊校長每每說當初十幾個台灣女老師來金門,第2年只剩下周老師一人留著,周老師的勇氣,吃得苦中苦,讓校長願意鼓起勇氣娶台南女性為妻。兩人從新婚甘願過苦日子,到當校長後到甘願過家喻戶曉的公眾日子,到現在甘願過白首偕老的好日子,他們的照片從戰爭時期的黑白照、任多校多屆校長的英氣風發照以及近年樸質田園生活照,譜出兩人相依生命的點點滴滴貌,最令人感動是最後一句話:「了無遺憾」,婚姻讓兩個人更好更完整,就是這樣。
子女眼中的楊校長,從他們分享的第一句話可以窺見:書菲文中第一句話便是「我的爸爸在金門算是個名人」、書響文中第一句話是:「爸爸是個自律的人……」,書杰文中第一句話是「……我的爸爸又出書了……」,這些話的共同點是對父親的尊敬,校長透過生活實踐身教,透過行動力詮釋父職角色,我相信子女們看在眼裡,體會在心裡,造就特有的楊家幸福、楊門價值,代代延續。
寫到此,不知道有沒有盡到寫序想要達到的目的,分享這個生命書,裡面不僅有歷史、教育與社會,更有當前社會欠缺的,在順逆境中走出自己的勝境,以面對人生的變化,世事的無常。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