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埒」--唐朝陳淵在泗湖村前構築區隔海水與湖水的堤

發布日期:
作者: 張皆欣。
點閱率:1,424
字型大小:

「駟湖」轉變為泗湖
據清「金門誌」卷十二卷〈流寓〉記載:董颺先,號沙河,晉江人。崇禎十年進士,官至廣東雷廉道。明末避難於浯州古坑村,鑿石為屋,垂釣駟湖,置身於山光水色中。以董颺先在古坑村梁山上鑿石為屋,及在最美的石頭上題字、寫詩,並以姜子牙垂釣自喻,當時的他或許懷有更深遠的心志,這位賦性風雅之士,竟然跑到駟湖垂釣,相必當時駟湖一定是個風景名勝之地,才能讓董颺先在此流連忘返。
由相關文獻及長輩口耳相傳推測,明朝末年駟湖還是個可垂釣的湖,其西南側有個村莊叫李厝,東北方有個村莊稱前湖,清朝初年駟湖湖底因淤泥堆積,湖床升高水源漸而乾枯,逐漸有居民從李厝及前湖遷入泗湖湖床蓋屋而居,依現在各姓氏居住角落分布來推測,歐姓長房〈五家內〉(因宅院住了五個家庭而得名)大宅院或許是第一個從前湖搬到駟湖湖床居住的人家,時間點應該在康熙22年(1683)遷界令解除之後,清軍平定台灣後頒布命令要求百姓遷回,遷界令(1661-1683)期間超過20年,造成東南沿海地區田園荒蕪、人民流離、生計困頓。試想一個家園20幾年沒整理是會如何的荒廢樣子,大樹根一定已經盤據整個家園,要重新整建所費不貲,倒不如另起爐灶來得快,又想到明朝海盜猖獗,居住在高地沿海的村庄成為海盜搶劫的明顯目標,這時遷居到一個乾淨的湖床,前面有「埒」擋著,海盜看不到村落,選在這駟湖湖床中心靠北側最佳位置,蓋個四合院前後落東西相對,左右櫸頭南北相對,舉頭邊開小型龍虎門,方便防禦與守望相助,天井鑿一口井,水源不缺,自給自足,真是個居住的好地方。
隨後薛姓遷入湖床在〈五家內〉大宅院的東側偏北比鄰而居,剛開始也有採用守望相助的概念,採兩戶人家大門東西相對,形成街道式的格局,後因薛家至南洋經商有成,在民國初年改建成雙落大厝,均採坐西朝東,薛家是目前在泗湖聚落中,擁有最具規模的閩南式建築群。後來歐姓二房與三房分居在駟湖湖床的東及南側,各自開枝展葉。泗湖張姓是在乾隆年間娶歐姓三房女兒而在泗湖定居繁延,因此居住處集中在歐姓三房的後面,位在駟湖湖床西南角,葉姓是光緒年間繼承薛姓香火而落腳泗湖,居住處集中在薛姓建築群前面。各姓氏在駟湖湖床定居或有呈現先來後到的因素、及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考量理由,產生一幅有趣的居住分布圖。
清道光年間駟湖及前湖地名是共同存在的,屬十九都後浦保共有十五鄉,這時期證明駟湖、前湖均有人居住,到民國四年(1915)建縣保留舊駟湖屬舊十九都后浦保,而不見前湖,原在駟湖東北側的前湖村,推斷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可能全搬進駟湖居住或搬離他鄉而形成廢村。一直到民國42年(1953)改為鄉鎮,全縣三鎮四鄉,官方要採用舊地名駟湖為村名,經張水評等鄉親極力爭取,村名由駟湖改為泗湖,這駟湖自唐朝建「埒」開始原是湖名,後來清朝初年由前湖搬進後,駟湖是個村名,至民國42年駟湖這村名走入歷史。當時據理力爭改名的理由有二:1.自清初居民陸續遷進泗湖湖床居住後,所有民間私人典契文書,書寫本鄉名稱有泗湖、四湖及前湖等稱呼,大部分使用泗湖,就是沒有書寫成駟湖,這是長期民間約定俗成的村名,當然也是取駟湖與古名同音。2.民國42年確定村名時,本社區居民一致認為原駟湖是湖名,是因牧馬而產生的地方,現在這駟湖湖床是人居住的地方,自清朝以降我們大都以泗湖地名自稱,不宜再以舊駟湖命名。
結語
駟湖因唐朝陳淵在此牧馬、洗馬而得名,陳淵在駟湖的前方建一座土坵堤稱為「埒」,做為海水與湖水的分界,讓駟湖的蓄水量增加並保持湖水的品質,此湖一直到明朝末年,仍然具山光水色之美,明末董颺先垂釣於此,清朝初年因實施遷界令20餘年,康熙22年遷界令解除,要求居民遷回,家園已殘破不堪,駟湖湖床乾枯,前湖居民逐漸遷居駟湖,民國初年只剩下駟湖有居民,民國42年村名由駟湖改為泗湖。這就是泗湖發展沿革,先人走過的足跡或許在有意無意之間留下些許線索,後人也僅能憑有限的線索要去窺見歷史全貌之一二,即使是如此也是值得去嘗試探索的,不要讓先人的付出永遠埋在歷史的灰燼當中。
(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