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浯洲場鹽史記要

發布日期:
作者: 黃振良。
點閱率:1,369

三、明清兩代的浯洲場:

元代設浯州場之初,剛開始製鹽是採用煎鹽法,鹽由官府設局賣引,抽取鹽課,編有司令、司丞、管勾、典吏各一員,編列民丁充灶戶,以十丁為綱,共一灶,歲給工鈔煎鹽,每丁日辦鹽三升,由官方起建倉儲囤鹽,分召商運,按歲收鹽課稅。

在這種制度下,鹽民灶戶的生活艱苦,後來有灶戶上言表達,獲准將崩塌通潮地及拋荒的埭田,用小石砌為鹽埕,以日光曝曬滷水,結晶成粒,再召商販運,於是從原本煎鹽的方式改為曬鹽,之後曬鹽的技術漸漸有所改進。

明代之後,於洪武二十五年改設浯州場鹽課司,依元舊制編浯州場為十埕,又立永安、官澳、田墩、沙美、浦頭、李保、南埕、古寧、寶林、東沙、方山、斗門、烈嶼南、北計十四倉。埕又編為十甲,因此類多消蝕賠累。

這十四倉當中,除了原本十埕都設有鹽倉之外,又增置了李保、古寧、方山、烈嶼北四倉,古寧倉的地點應是今南山、北山的慈湖沿岸,烈嶼埕據「浯州場」圖所標,島上有兩處「鹽坵」,南埕是上庫的位置,而北倉可能在較北面的西吳、下田、東坑、雙口附近,即今「西湖」周圍。至於李保和方山,卻缺乏比較可靠的資料可循。

蓋金門產鹽,「三都中為太武山,十八都在太武之東,十九都在太武之南,濱海皆為溶沙,絕無生鹽之地;至十七都在太武之西,出鹽之地亦只居其半。以無鹽之地而令歲納鹽課之銀,有司不親至其地核實以聞,故使三都之民,永坐此累。」而且閩南各地,鹽場多而行(銷售)鹽少,所以鹽值賤,鹽民生活困苦。

經過明末鄭氏據金廈抗清、造船渡海,加上清初遷界,金門風沙危害甚烈,部分地形有了改變,鹽場毀壞的情形非常嚴重。

  清朝於雍正二年(︽金門志︾職官表記為雍正元年)置浯洲場鹽大使一員,管轄沙尾、永安、浦頭、南埕、寶林、官鎮、田墩等七埕,烈嶼場另設鹽大使一員,並「額定鹽課章程」,這時原本的斗門和東沙兩埕已經不見了。嘉慶七年,烈嶼鹽場大使併入浯洲場,浯洲場仍舊管轄八埕,鹽大使下設團長八名(各埕主管),坵盤一千二百一十坎,漏井七百一十六口,曬丁二百零六名,年定產額鹽二萬七千二百六十七擔五十斤。

清代金門所產之鹽,並作了適當的行銷分配,如乾隆間縣志記載:同安官運定額三萬三千二百擔,平和商運三千擔,溪靖商運四萬四千擔,巖平商運三萬二千擔,長泰商運八千八百擔,海澄商運二千六百擔,這些都是定額。到道光十二年冊檔記載:龍溪九千擔,海澄二千二百擔,長泰三千擔,平和一千五百擔,南靖三千擔,同安三千七百擔,漳平二千二百擔,寧洋二千六百擔。

總的來說,在清朝時期這種運銷配額下,金門的鹽民,其生活比明代好了許多。到了清末民初以後,浯洲鹽場的變化更大了。

清朝自鴉片戰爭後,政府開放五口通商,廈門居其一。廈門的開埠,使閩南一帶居民外遷,金門也因地利之便,出洋謀生者日眾,其中受到影響最大者莫過於鹽場的曬丁,這些人力的外移,造成產量銳減,宣統年間,浯洲場鹽大使石樹勳雖一度整頓,慫勸本地職商陳佐才出資修築西浦頭鹽坵而增產,但朝代已近尾聲,世局正逐漸轉變了。

四、從浯洲場到鹽務辦事處:

經過清朝兩百多年時間,或由於氣候、水文關係造成地形的改變,或由於政策更改造成居民曬鹽意願的減低,或者有些鄰近的坵埕有合併的情形,原本的「浯洲場」此時已有所改變,最早是斗門、東沙不在鹽場之列,接著原本的官鎮(澳)、浦頭、沙美的名字也已經看不到了,此時的金門,只剩下田墩、劉澳、浦邊、瓊林、西浦頭、古寧頭和烈嶼,原本的永安埕也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西園。

民國成立後,一九一三年,廈門鹽務局派員在後浦街設立售鹽鋪,全島食鹽須到埠購買,這些都係外來鹽,價格昂貴又多沙土,而金門本地所產之鹽,又由鹽務局定價收買外運,為恐民間偷漏,並派兵駐守鹽坵,名曰「圍場」,嚴令滴鹽不得外漏。

據縣志記載:一九一六年,又因按埕駐兵需費浩大,遂令剷除劉澳、浦邊、瓊林、西浦頭、古寧頭等鹽坵,總計剷除五千二百坎,按坎給價二元或三元不等,僅留西園坵五千七百四十一坎,烈嶼坵三千六百三十八坎,原屬祥豐場的大嶝坵,這時行政區劃屬金門縣,也有八千一百六十六坎。

在一九一六年所剷除的五個鹽場:劉澳、浦邊、瓊林、西浦頭、古寧頭,其名字都不在設場之初的十埕之內,這些地名中,劉澳、浦邊至瓊林一帶可能是原本的南埕,而西浦頭、古寧頭則是原本的保林埕。

據往訪西浦頭的居民告知:當初的西浦頭鹽場,即今光前廟前方的慈湖農莊一帶,這裡到一九五○年,還有鹽業生產,之後因為國軍修建西園鹽場,通令鹽不得自產,曬鹽的情形才逐漸斷絕。

一九一九年,鹽又「奉令開放」,聽民自由曝曬販賣,惟就場徵稅,每出鹽一擔,徵大銀一元五角。此時因為裁減圍場守兵,改為督徵之用,當時的西園、烈嶼、祥豐三坵,年需經費約一萬四千多元。

民國十年版的︽金門縣志︾︿卷八建設﹀中,有以下兩段記事:

「浯洲場鹽課司舊署:在十七都,洪武二十五年建,轄倉埕十四所,後歸鹽政。」

「浯洲鹽大使廢署:在金山宮,久圯。現鹽務辦公處設於陽田保之西園鄉,又烈嶼下林鄉之鹽大使廢署,現為鹽務辦事所。」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洪武二十五年成立的「浯洲場鹽課司」舊署在東埔石鼓山下,後來成立的「浯洲場鹽大使官署」在金山宮,到了民國成立之前都已廢圯。林焜熿︽金門志︾的地圖上已經將「浯洲場」畫在西黃村前,可見金門的鹽務辦事處改設於西園的時間,顯然是在林撰金門志前。一九一六年剷除五個鹽坵之後,金門本島僅餘西園一處鹽場而已。原本「浯洲場」的名字已經不見,留下的只有「西園鹽務辦事處」和後來的「西園鹽場」而已了。

五、從永安埕到西園鹽場:

元代初設的浯州場,十埕中並沒有「西園」之名,而西園卻是浯州場中最後被裁撤的一個鹽場,原因何在?是原本沒有而後來才增設的呢?或是名稱上前後有所不同?答案是後者,因為後來的西園鹽場,正是設場之初的「永安埕」。

從那裡看出今日的西園鹽場就是元初置場時的永安埕呢?

其一、從︽福建運司志︾上冊浯州場圖上看,永安埕的相關位置在官澳巡檢司與田墩埕之間,上下各隔著 一港海水,而與官鎮埕相鄰,這相關位置和今日的地理關係正好刎合。

其二、據西園村已過世的黃水潭老先生說:很久以前,從西園外出的通路,須靠兩條橫過「東港仔」(西園與浯坑間的海面)的橋樑,一條是由後珩村前走到南垵村前,繞過浯坑村後可到沙尾,或直走前往山西一帶,這條橋下的海水較淺,比較安全。另一條是從鹽田角上涉水到田墩後,再轉到沙尾,這是一座用幾塊大石頭排在海土裡面搭成的簡單便橋,只有在退潮時可以半跳半跨而過,漲潮時則無法通過。

後來在這條便橋的原址造了一座很長的石橋,橫跨在金龜山北麓的這處水道上,取名「永安橋」,為往來於田墩埕和永安埕之間的行人,提供了一處便捷的通道,並在橋端豎立一方石碑。但由於長期處於海潮的衝擊下,石橋容易損壞,其間也經過幾次重修,並立有一方石碑,又經過了多少年之後,在一次狂風暴雨的日子裡,洶湧的海潮沖毀了這座永安橋,之後行人只有在退潮時沿著破損的橋面涉過,又回復到建橋前半涉半跨而過的情形。日本佔領金門重建西園鹽場後,才拓建目前由浯坑村前通往西園之間的這條道路。

  「永安橋」毀後,殘存的石塊大部分移建鹽場的埭岸,少部分到一九五○年代還散落在原址上,作為退潮時來往行人的踏腳石,原先所立的那方石碑,如今則棄置在新建的樓山寺旁,石碑上半部的刻字已經剝落不清,下半部的字體卻依然清晰可見,碑字如下:

○○○○○○未春重修

永 安 橋

○○○○甲黃輝煌 立石

從現狀可以看出,此碑的上半部因為長期暴露在外,字體剝落非常厲害,而下半部則因長期埋在泥土中,字體得以保存清晰。

前人辛苦建造的橋樑雖被沖毀,卻不容後人遺忘,所以在一九八六年,重建的聖義宮在儲水池旁重建落成之時,也建了一座從廟後方通往灰窯前的便橋,為了感念前人建橋鋪路的德意,就在這座橋端,重刻了一塊紅色花崗石碑,仍題其名為「永安橋」,橋雖不大,而感念先人的心意卻絲毫不減。

為橋取名,一般都離不開幾種用意:一是祈求吉祥如意,另外就是和當地地緣有某些關聯,如果以後者的角度來看,則此橋名是否和浯州場所轄的永安埕有某些地緣上的關係?如今雖然找不到更有力的證據,但試想,如果將這座連接「永安埕」和「田墩埕」之間的橋樑取名「永安橋」,本是很自然的事,如以此再與「浯州場」的相關位置作一比對,今日的西園鹽場,就是當初的永安埕,該是不容置疑的。

根據西園黃氏某宗族譜記載:其始祖及二世祖係南宋遺民,因避宋末金兵之亂,自祖籍地福建省同安縣金柄,分散避難於外,而後定居西園,靠曬鹽養蚵維生,繼而繁衍成族。這正好與金門鹽場之設立相符。

從西園村西,繞過村前,經後珩、南垵,轉向浯坑村西、田墩村北、過金龜山北麓出海,這樣圍成的一處避風港灣,正是非常理想的鹽場,「永安」雖是十處鹽埕中名字最早不見的,但它卻也是浯洲十個鹽場中曬鹽歷史最久的一埕。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