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憶往》比營為鄰、逐軍而居的童年

發布日期:
作者: 陳向鑫。
點閱率:1,066

前言

這是金門技術學院「創意思考」的課程,老師要我們以兒時記憶作為主軸,進而發展出各自的故事、甚至是一段歷史,並在金門日報刊登與大家分享。難得靜下心來想想,兒時記憶仍然那麼地清晰,原來多年以來皆是由於自己過於忙碌、忽略而使其遭到封存,因而讓它又是那麼的遙遠。說真的,要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讓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不至於迷失了最誠真的自我,各位讀者,你可有同感?你又有多久沒有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呢?

比營為鄰、逐軍而居

生長在一個「做阿兵哥生意」的家庭,所以小時候的我,生活除了家人及鄰居之外,就是軍人。相信這也是戰地政務時期不少人的共同記憶吧!就算是現在,依然有之。家的門口是一條四公尺寬的馬路,馬路對面就是第二士校營區,營區的週圍自然少不了紅土坡、樹木及鐵絲網。

「煙二支!」、「一罐涼仔!」,聽到阿兵哥們壓低聲音的呼喚,我就得備妥其所需的商品及可能要找的零錢,爬上「小山」、透過樹木、鐵絲網間的隙縫這個「窗口」,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迅速完成交易的動作,深怕阿兵哥被長官發現而受到處罰,更怕失了這筆、甚到更多的生意。

除了販賣香煙、冷飲之外,洗改軍服更是我家的經濟主要來源。母親每天站在「石坊邊」,泡、刷、脫、晾著草綠軍服,洗過一件接著一件的背影仍然深烙在我的腦海之中,而年紀還小的我惟一能做的工作就是幫忙清理衣褲口袋裡的雜物,每每一翻出幾塊錢的銅板,就如獲至寶的高興一整天。而哥哥、姊姊們的工作就是要利用放學時間來幫忙載運著軍服,「愛哭愛跟路」的我只要有機會一定跟上。在哥哥腳踏車的後座上、享受太湖畔涼風的吹拂,天空炫麗的彩霞陪伴著我們回家的景象,多年來一直是我記憶裡最美麗的一幅畫。

開始上小學了,父母親決定返回「陳坑」這個最始故鄉居住,新家距離阿兵哥營區不到一百公尺,生活依然以「做阿兵哥生意為主」,只是這次更具規模了,冷熱飲、洗改軍服、刨冰、撞球,應有盡有,所以我常以我家是小型「百貨公司」自居,只要是阿兵哥需要的,我們就有供應。有空的話,我就要幫忙顧店,雖然有時候會因此不能出去玩而心有怨尤,但也因此從小就培養起「做生意」的觀念。

蜜蜂車、炒泡麵

隨著防區駐軍的日益裁撤,阿兵哥生意愈來愈難做,相信這是地區傳統商家的共同心聲,也正因此,要再賴以維生就不得不有點變化。「打蜜蜂」是軍方的術語,就是阿兵哥在野地操課時,附近「行仔內」的商家就會以扁擔挑著兩籃冷飲、熱食前往兜售,當然也要遇到開明的長官「放風」允許才可進行。

而隨著時代的改變,「小蜜蜂」們(也就是業者)也改以摩托車、小貨車方式出現,小小的空間,放滿阿兵哥們可能會要的食物、儼然又是一個機動性的「雜貨舖」。各位讀者,下次如果在街上或野地發現這種車輛,不用懷疑,它就是隻「蜜蜂」。

而蜜蜂車上除了冷飲之外,熱食就是阿兵哥們的最愛,舉凡肉粽、炒飯、炒麵、炸雞、薯條、丸子串及雞排等等,業者們無不推陳出新,以增加與同業之間的競爭本錢,而炒泡麵也就因此而應運而生了。

說穿了,炒泡麵就是維力酢醬麵的乾麵吃法,加蛋、加菜、加肉絲的做法,最後演變到現在這個樣子。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炒泡麵、如果你還沒吃過,那麼在金門可就真的落伍了。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我會這麼清楚,因為我的兩個姊夫先後都從事過「小蜜蜂」這個工作,而炒泡麵更是我家的招牌餐點之一。

不解之緣

長大後,與家父、家母有著濃厚情誼的周伯伯來訪,曾經擔任防區司令官「御廚」的他現今還在陽明開著小有名氣的餐館。他曾告訴我,在我「週歲」的時候,家中生活還很清苦,還具有軍人身份的他就充當「關棧」來幫我家宴請賓客的這段往事,所以我常常在想,我這輩子可能就是因此、也註定與軍人結下不解之緣。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