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校園小水池

發布日期:
作者: 楊淑如。
點閱率:824

楊萬里〈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個人頗為欣賞這首宋朝小詩,雖然只是描寫小池,亦能品味出清高君子的隱居心境。
南宋楊萬里為傑出詩人,與尤袤、范成大、陸游等人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南宋四大家」。而另一首小詩〈秋涼晚步〉:「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宋玉於〈九辯〉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佳句之後,悲秋就成了一種山川樹木黃落蕭瑟的色調情緒,劉禹錫〈秋詞其一〉中形容「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悲秋情懷;雖然前人認為秋氣惆悵,眾人體會未必如此,小詩卻說不同,輕微寒意不正是文士探索智慧的季節嗎?
 之前,為了面授教學工作去過那間市區國中好幾次;當時,校園小水池還空無一物,觸目僅剩磁磚石堆便覺得十分可惜呢!「咦,應該養幾尾小金魚或者孔雀魚呀!」如今泉聲嘹亮水質清澈、綠萍點點隨波漂流懸浮,閑然信步地欣賞各色游魚,秀逸雅致的池景優美浪漫。現在正值孟冬時節,但台灣北部仍屬於北半球的南方位置,暖暖的熱陽有著初夏傷春的錯覺……台灣的冬日其實比較像四季分明之際的秋天,除非寒流來襲,否則難以領略刺骨之冷冽!
啊,水照天光雲影,並且映見池邊的我─我俯視漣漪波光,看到一些群魚相互嬉戲的魚樂。更訝異這一口生意盎然的水池有著山水縮影,沉浸在小小自然世界裡;噴泉讓塘內平衡使得生態維持永續,也別具一番飄飄乎如遺世獨立之風。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