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閱讀
慶幸自己成長於智慧手機還不太普遍的時代,讓閱讀成為我的休閒活動,慢慢深植成為一個好習慣與嗜好。
小時候,年代已經久遠到不確定是小學幾年級,我第一次在鄉鎮上的圖書館辦了借書卡,開始了主動選書與主動閱讀,記得當時大量閱讀的都是古代傳奇、民間故事、或帶點神話色彩的書籍,或許是受當時晚間九點的電視節目「孫叔叔說故事」與「阿公講古」影響,對於鬼神或古代人物的故事總是充滿好奇。且除了看書外,我還喜歡編造這類的故事,因此當時表妹們常圍著我,要我說故事。而我常說的故事也多圍繞在深山、深夜、人與動物甚至人與鬼神等類型。現在回想起小時候常被派去參加演講比賽,或許也跟小時候的自我說故事練習累積的說話能力有關吧。
國小五、六年級,我開始擁有自己的房間,也在整理房間中原有物品時,發現了一本鄭豐喜先生著作的「汪洋中的一條船」,這算是轉變我讀書類型很重要的一本書。鄭豐喜先生出生於1945年,因自幼罹患小兒麻痺,右腳自膝下彎曲,左腳自膝下萎縮。鄭豐喜雖自小伏地爬行,但其堅強的求生與求向上的意志,讓他在洪水中、人們的嘲笑中、生活的困苦中仍然突破重重困境,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北港高中與中興大學法律系。我依然記得當時閱讀這本書的情景,我坐在書桌旁的地板上,手不釋書地閱讀了幾乎整天,有別於閱讀鬼神故事可以利用上廁所的短暫時間閱讀幾個篇章。「汪洋中的一條船」是鄭豐喜先生的長篇自傳,這也是我第一次開始閱讀這樣的長篇讀物,也是將閱讀類型由古代神話轉變至現代文學,甚至是描寫現實生活的重要讀物。
後來,在圖書館借了「鹽田兒女」這本書,這本書是一本長篇小說,出版於1994年,描寫的是1960~1980年代女性的堅毅與軟弱,以及在面對自己與家庭的犧牲與選擇。故事背景發生在台南七股鹽山,從一個以曬鹽、賣鹽維生的家庭衍生出的故事。故事女主角是位堅強的女性,為了扛起家中工作,只能選了願意招贅進來的賭鬼丈夫,捨棄了更談得來,更懂得珍惜她的好朋友。而賭鬼丈夫當然並未為家裡帶來人手與貢獻,反倒是讓女主角疲於還賭債還遭受家暴。後來,當初放棄的好朋友事業有成,衣錦還鄉,即便兩人心中仍對彼此有牽絆,且火熱懷上的小女兒,也永不得知自己的真正爸爸是誰。
距離這書的時空背景雖然已有60年,傳統的農業與工業也轉變至瞬息萬變的網路科技時代,但不變的是,仍有許多女性為了家庭而犧牲,不論是生小孩後離開職場的犧牲,自以為為了家庭完整而繼續忍受家暴的犧牲,為了家族企業延續而對愛情的犧牲。不管自願或被迫,都希望這些故事,能讓閱讀過的女性更懂珍惜自己,為自己做出勇敢的改變與不委屈的選擇。
轉眼間來到國中,國中的國文老師,十分重視培養學生養成閱讀,且經常推薦內容比較艱深且晦澀的書籍,且要求我們必須在書上寫下眉批。猶記當時升國二的暑假收到的書單:「屋頂尖的哲學家」、「少年小樹之歌」、「小王子」等等,算是開啟我閱讀國外文學的幾本重要讀物。但這幾本書有些共同點,即在敘事性的故事中,嵌入著人生哲學,但當時的我其實是似懂非懂的。
長大後重新翻看「小王子」再搭配著專業書評一起看,才了解小王子講的是「關係」。與自己的關係,與朋友的關係,與愛人的關係,與萬物的關係,與宇宙的關係。從建立關係開始,我們始能感受自己的存在。從與自己的關係中體驗孤獨與獨處。從與朋友的關係中,學會交朋友,也能保持自己的樣貌,不隨波逐流,也不需渾身帶刺。從與愛人的關係中,體會愛與被愛,進而是責任。從與世界的關係中,學會體驗美好,體驗失去,學會道別。
高中開始面臨較大的升學壓力,學校老師已不再介紹課外讀物,自己也沒了可以常去鄉鎮圖書館借書跟看課外書的時間。但當時,家中訂閱報紙時也一同訂閱了讀者文摘,算是我高中時期的重要讀物。讀者文摘中收錄許多短文、笑話、時事評論等,且因為讀者文摘算是美國刊物,因此文章多描寫美國發生的事情。記得當時經常讀的文章是某個人又不小心在某個湖邊被鱷魚咬住了腳,卻又英勇脫困,但失去了條腿的故事。這類文章頻繁到我對美國的印象是湖很大、鱷魚很多、人民很勇敢又強壯,當然也帶點質疑。但或許是真的吧,因為直到今年,當我閱讀迪士尼公司執行長 Robert Iger自傳「我生命中的一段歷險」時,書中講到Robert Iger於2016年前往上海準備進行上海迪士尼開幕活動時,其奧蘭多迪士尼園區發生了鱷魚咬走了一位小男孩的故事。原來,鱷魚咬人在美國是真的會發生的。
大學開始,因為升學壓力減少,寒暑假沒有惱人的輔導課與開學後的各種會考要面對,加上同住的表妹們也都進入國小,有基礎的閱讀能力,因此閱讀又成為重要的休閒活動。上學期間,不用練球或去社團活動的下午課後,我偶爾會一個人窩在校園內的金石堂看書,當時較常閱讀國外翻譯小說,最喜愛的哈利波特系列,其中第二集「消失的密室」就是在金石堂書店中讀完的。記得剛接觸哈利波特是在大一的時候,當時電影剛上映,一群同學相約在寢室看下載版,當時只覺得這電影色調也太暗,燈關上後什麼都看不見,沒引起太大興趣,直到看完第二集的書後,又重新把第一集也看完,也開啟了後續對哈利波特所有集數書籍以及電影的瘋狂喜愛。加上玩在一起的表弟妹們也都喜歡,因此一旦新的集數一出,大家就輪著熬夜把書看完,又一起期待著電影出品。
哈利波特總共有七集,講述著小小魔法師們在霍格華茲魔法學校的學習與成長,並在愛、友誼、勇氣的培養下,茁壯成足以對抗反派角色佛地魔的故事。這套魔法故事的人物設定形象鮮明、帶入的魔法世界場景充滿奇幻與想像,人物之間彼此的情感牽絆與因魔法植入的關聯,讓每個集數環環相扣,也讓人佩服作者JK.Rowling對虛幻魔法世界描寫可視化,彷彿咆哮信真的在眼前大吼大叫。也佩服她對故事的鋪陳,以及反轉的故事情節,讓人在對人性失去信心時又找回感動。這套書十分值得讓已經有基礎閱讀能力的小朋友閱讀,也適合作為家庭讀物與共同觀賞的電影。
其他值得推薦的國外翻譯文學,如:追風箏的孩子、穿著條紋衣的男孩、偷書賊、姐姐的守護者、貝納德的墮落、長日將盡、四十四個孩子等等。
每本書的故事都有自己的時空背景,或許是在充滿戰爭與階級歧視的阿富汗,卻帶出「追風箏的孩子」這樣充滿感慨與感動的故事。「穿著條紋衣的男孩」則描寫德國納粹軍官對猶太人的惡意屠殺,卻因此害死自己天真無邪且交上猶太人朋友的兒子。準備搬家的納粹軍官的兒子,為了想跟朋友道別,爬進了集中營鐵圍欄中的小洞,卻也被集中趕往毒氣室的大人們擠著進入了毒氣室。殘酷的畫面讓人不忍再讀一次這本書,更想咒罵那個時代。
透過閱讀書籍,用故事性的方式認識某些歷史,或某些發生在世界角落的故事,是當時還沒能去過亞洲以外國家的我,最喜歡用來了解世界的方式。
離開學生時代,進入職場後,閱讀的書籍類型又有了一大轉變。我開始大量閱讀「下班後的黃金八小時」、「強習慣」、「我們為什麼這樣工作、這樣生活」等這類自我督促的書籍,似乎對自己總是不滿意般地還想逼迫自己榨出更多時間學習與鍛鍊。記得剛上班的前幾年,回到家總是繼續打開電腦,尋找跟工作相關的學術文獻,或者自學日文,或者閱讀CNN新聞,也算是很精華也很值得回憶的那幾年,曾經很上進的那幾年。
智慧手機普及後,發現自己開始難以靜下來閱讀小說類書籍,大多轉向閱讀短篇的文章、理財文、跟工作相關的工具文章等等。但想找回求學時代那個可盡情徜徉書中的自己,一直是寫在每年新年新希望上的萬年願望。也慶幸吧,電子書籍普及後,自己開始習慣在捷運上與睡覺前,瀏覽大數據推薦的書單,且可立即購買並閱讀,雖經常讀了幾個篇章了解書中大意後就棄書,但那因閱讀帶來的心靈沉靜與當下的思考,算是步入熟女階段的我,覺得最討好自己的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