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東的璀璨明珠碧山
楔子
可能是情感上的偏見吧,我很喜歡碧山這個聚落。
當然,我的喜愛是可以進一步分析的。在環境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感覺結構」(structure of feeling),它是幫助我們理解過去被視為無從解釋、唯心論的人類認知與情緒││「感覺」││的重要概念。我試著扼要地用感覺結構的概念說明我的體會:從陽宅緩緩北上,經過林木茂鬱的路徑及開闊的「碧山靶場」,右轉進入一個幽靜的村子,這就是碧山。映入眼簾的一幢飽受戰火及歲月洗禮的磚造洋樓(後來藉由研究,我知道它叫做陳德幸洋樓),孤單且堅強地佇立著。再往前走,具有西方巴洛克(baroque)風格的睿友學校風華猶存,空蕩的廣場上似乎仍飄揚著昔日學子的朗讀聲。走過這座學堂,一幢媲美陳坑陳景蘭洋樓、山外陳期宰洋樓的大房子,這棟作過國軍幹訓班的洋樓,門樓上仍可見當時國軍噴上的國徽。向左走入小巷,穿梭於穎川堂(小宗宗祠)、昭靈宮、陳氏大宗祠及完整的傳統建築群落,一下子拉回二、三百年的歷史場景,讓我們可以觸摸到陳氏先人擇地建屋之用心。
這個聚落沒有山后民俗文化村有名氣,也沒有西山前李宅的古蹟,但它一點也不減損在我心目中的價值。去年(2002年)十二月,我們和聚落的長老們用很少的經費共同策劃了「碧山的呼喚」活動,吸引了上千人的參與。長老們對我說碧山從來沒有著熱鬧過,心裡有無限的激動;也有些外鄉來訪者說這是他第一次進入這個村子,沒想到金門還有著這麼美的聚落。
現在,就讓我來說說這個聚落吧!用文字引領讀者走入金東璀璨的明珠---碧山。
碧山的宗族發展
碧山位於金門東半島,為陳姓聚落。碧山陳氏一族,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支分福建泉州晉江深滬鄉。始祖德宗公於蒙元朝廷,官居一品平章事,以剛直建言於朝被禍。其三子在家聞訊,乘舟泛海而逃,遇風飄散。長子存志,入福清牛田驛地方;二子存仁公,遇風飄至同安翔風里浯洲嶼十七都「後山鄉」海邊,登岸擇地定居;三子存義,入南安四十六都淗潯深溝山邊鄉。其中,二子存仁公為開浯始祖,自元代至今,碧山聚落已有七百餘年的歷史。
存仁公有三位太孺人,黃氏、翁氏、柳氏,生有五子:西間派長房、東間派二房、中央派三房、門口派四房、下溪派五房,以後各自繁衍。明清兩代至民國初年,又陸續分支同安內頭小公山、金門湖山、前墩、東溪、台灣、澎湖、菲律賓、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地,人丁興盛。
碧山地名的由來
陳氏一族原居的泉州晉江深滬鄉,前臨大海,背靠後山與碧山峰,開基祖移居浯洲後不忘本,而將本地沿用「後山」與「碧山」之名。迨至民國四十六年胡璉再任金防部司令官時,因「後山」及「山後」(山后)村名顛倒,為避免軍人混淆不清,特下令將「後山」除名,而專用碧山一名。
碧山的地理
自古以來,碧山風水上有三種說法:一曰「上水鱟」,二曰「睏虎穴」,三曰「糞箕穴」。第一種說法乃是指碧山山勢龍脈與對岸大陸的茲瓦頭一地相連,形似鱟狀,名「上水鱟」穴(相傳茲瓦頭一地,明朝出有皇后,故其鄉建屋採皇宮式屋頂,全用筒瓦,以彰顯其尊貴。然其鄉地理乃魴魚穴,冬天魴動,則金門風沙走石)。二說睏虎穴,其地理由五虎山而來,在此聚氣結穴。三說糞箕穴,此乃與鄉里建物佈局有關,由聚落中軸線(大宗祠直下至下溪仔之屋),分佈有十棟左右的建物,旁側僅有一、二棟,由前山望過來,形狀似糞箕,故得名之。
因公忘私的碧山精神
碧山海潭內,原可泊船,於清光緒三十年間,因後浦陳氏大宗祠(全金門總祠)新建,本鄉熱心供其鑿石採用,以致後頭東及前江墘被破壞,從此不能泊船。所採之石,均由族人抬到後浦,陳氏大宗祠竣工後,如有祭祖吃頭(聚餐),大廳東一桌,均留給碧山,以報其貢獻,國軍駐金後,由於常有將官陪祭參宴,理事者亦更易,碧山有功之座逐漸被遺忘。在此重提塵封之事,無非希望彰顯昔日因公忘私的碧山精神,為當前的功利社會注入一股新流。
流失的碧山資源
前述提及,碧山臨海處,有豐富的花崗岩脈,清末曾為金門陳氏大宗祠提供石材。民國六十二年(1973年),海邊前江墘礁,金門花崗石廠在此大舉採石,造成無可彌補的環境破壞,並造成無法出海的傷害。這樣一來,不僅幾百年來的漁業聚落斷送生機,也使得許多人無以為繼,遂遷居台灣。之後,花崗石廠又打算開採寨仔尾與後埔後之石礦,但族人認為此舉無異破壞風水,經抗議後才罷休。這些令人惋惜的史實,再一次提醒我們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出洋史話
清末咸豐同治年間,輒生旱災,湖涸民無食,購台灣帶皮安簽(番薯)與煮草根豬母菜度日。後又發生鼠疫、傳染病,有的家破人亡,是以本族人甚多渡海至南洋謀生。初乘木船,由沿海汕頭海南島靠陸海岸順行,先至越南,再轉各地,然均採二、八兩月航行,較無風險之虞,故有「二八好行舟」之語。
根據陳怡情之堂叔祖陳禮井所述:「乘木船一段時間,聞有輪船載客,老者不信,鐵船落水則沒焉能載客,迨其航行始信。又過不久時間,聞空中有飛機可行,蓋老人叫飛機為飛船,又再不信,船在空中焉能飛也:::」。顯見當年出洋客對現代事物從新奇不解到欣然接受的過程。
親族赴南洋謀生,亦有數代未有返鄉。族人雖很多不認識,然尚可連絡,例如宗祠廟宇之修茸,均能協力捐款資助。鄉僑在新加坡,嘗有二三代巨商做生意,並在港口設渡船碼頭,以小船接送旅客,外鄉人不敢侵界。又如碧山陳氏在新加坡設有鄉會組織,俗稱「苦力間」,會首租屋供無眷者為住所,如與他鄉有糾紛則全力以赴而解決,可謂相當團結互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