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代溝

發布日期:
作者: 劉紡菱。
點閱率:2,094

每當黑夜的天空裡,出現稀微的一束光芒時,阿母便會到雞寮裡去餵雞,再順便挑撿幾個雞蛋,撿拾裝入竹簍裡,然後走入廚房,升起爐火,煎起菜脯蛋,再炒一些時令的蔬菜,最後再將一盤盤,熱騰騰的菜和一碗碗盛好的番薯簽粥放置在餐桌上,我們便在阿母的催促之下,吃完了早餐,去上班或是去上學。
那是個物資缺乏的年代,家中能吃到這樣的早餐,就表示生活十分的富足了,誰也不敢挑剔早上吃了些什麼食材?
直到我們長大成人後,生活條件改變,阿母因年老,體力漸漸的衰退,在我們的勸說之下,她只好勉強的答應了我們的請求,讓她北上搬來和我們一起同住。
都市的早晨生活,大多數人都不會太早起,更不需要準備早餐,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外賣的各式各樣美味的早餐,我們想阿母在老家辛苦了一輩子,她從來沒捨得過吃外食的早餐,於是我們便買回來一些漢堡、薯條和飲料,讓阿母來嚐鮮一下,也希望阿母會開心,沒想到她卻是勉強的將它吞下肚,一直都說非常好吃,只是為了不讓大家掃興吧,日子久了以後,她先是嘆口氣,後來什麼話也不說,就一直找藉口說她胃腸不好,最後有一天她忍不住,很生氣的拍著桌子說:「一大早都不用煮早餐,天天都吃外食,娶媳婦來家裡面是幹什麼的呀?真是沒有規矩……」然後又說「都市裡的早餐價格這麼昂貴,每天都花這麼多錢,實在有夠浪費的……」。
有時家中的孩子們通常晚睡,到了早上該準備起床上學的時候,老是賴床貪睡,阿母雖然嘴上都憋著不說,卻是常常用眼神睥睨著孫子們,直到有一天,孩子挑剔著老是喝這家的奶茶,他哭鬧著一定要喝巷子口賣的那一家的奶茶,偏偏巷子口的那一家,去晚了賣完了,所以只好改買了另外一家,結果他一會兒挑剔嫌那奶茶太燙,我們也只好哄勸著他,要他再多一口試試看,擔心他在上課時會餓著了,結果他又嫌這奶茶不夠甜,就耍著脾氣,用力將書包甩上肩,一個不慎,撞翻了桌上的奶茶,將桌布和早餐的外包裝紙袋,全都浸濕了,然後又用很大的力氣將門甩著關上,不停的啜泣和大步奔跑著去上學。
阿母終於忍不住的對我們咆哮著說:「這是什麼態度呀?我還在咧!還沒死欸!誰是這裡最大的長輩呀?怎麼這麼沒禮貌呀?我從細漢時,是怎麼教你的?現在時代是不一樣了呣?不管怎麼變,你們要知道『寵豬夯灶,寵子不孝。』『寵錢會富有,寵子賣厝。』……」阿母說到這時,就怒氣沖沖的的跑進了房間,關上了門,然後不發一語的,靜靜地躺在臥室的床上,任憑我們怎麼敲門和在外面給阿母陪不是,她都未回應我們,我們也只好很無奈的默默的離開,然後上班去了。
但心中卻像是被大石頭壓著一般,不知該如何化解這樣的僵局?
歷經了這件事以後,阿母再也不和我們一起吃早餐了,她一大早便去附近的公園裡,她在公園裡,認識了許多去公園運動的婆婆媽媽,這些婆婆媽媽有時也會規勸著阿母,兒孫自有兒孫福,要她想開一點,不要給我們做難,所以阿母就再也不多管家裡面的事了,我們終於可以放下心中的大石頭,事情也就這樣輕輕鬆鬆地自然的解決了。
憶起自己的童年,放寒假依然要寫堆積如山的寒假作業,課本還是鄰居家的大哥大姊們升上了高年級或是畢業後留下來的,先是留給了我們家的兄姊們,然後才流傳給我,我還得小心翼翼的保存好,再留給村子裡需要的孩童,寒流來襲,寒風把稚嫩的臉旁,吹得紅通通的,有時又紅又腫,也只能到廚房挖著阿母炒菜時用的豬油來滋潤吹裂的臉上的皮膚,三餐都得蹲在炭窯灶旁,不停的用扇子扇著炭火,那黑鴉鴉的炭火常常飄出縷縷的黑煙,我也只好用袖子尾不停的搓揉著眼睛和鼻孔,臉上常常留下幾許黑灰交錯不規則的軌道,那時真可以體會什麼是:「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而現代人都處於工商業社會,生活也隨著科技的發達,由於物資的充裕,孩子們,也因父母都受過高等教育,大多數的孩子們都生活在雙薪家庭裡,所以因生活形態改變,許多婦女,都是職業婦女,可以說是家庭和事業蠟燭兩頭燒,所以常常顧此失彼,有時沒有辦法能好好的做好家事,也常常叫外賣,買外食來家裡果腹,不再像阿母是個單純的家庭主婦或是有時閒著可以去做些兼職補貼家用的工作,而可以有彈性的管理好家事,所以做媳婦的,總覺得阿母的「家規」很嚴厲,對孫子輩的教育是一些老觀念的「隔代教養」,早已不合乎時代的要求了。
而現代的父母也希望能給孩子們,能有好的生活和自由的教育環境,所以凡事也會尊重子女們的選擇,過去則是農村社會,大多數的人們都以務農為生,受教育並不普及,工業與機械根本不發達,完全依賴著人力或獸力來生產,所以產值效能也不佳,就因時代的變遷,而我們曾經經歷過困苦與艱辛的環境,我們也能理解傳統思想的阿母,她用心良苦,也未必是錯誤,而我們也應該「惜福、知足」,尊重阿母的想法,但阿母是老一輩的人,他因世代的交替,而一時不能轉圜適應,總認為孫子們為什麼不懂得珍惜環境資源而感到浪費?對我們教養孩子,認為是一種縱容,她總覺得「愛的教育」不如「打罵式」的教育來得有效力,「愛的教育」根本為所欲為和寵壞孫子,她不能理解「愛的教育」可以讓孫子們在成長中,懂得什麼叫做寬容和尊重對方?而嚴厲式的打罵教育會易造成孩子的怯懦、自卑或長大成人後易有暴力的傾象。阿母也會對我們說:「自古傳到她這一代,都是棒打之下才會出孝子,你們兄弟姊妹之中,哪個被她打過的有變壞的呢?變得很怯懦的?有暴力傾向的?長大還會很恨父母的?所以不要聽那些專家黑白講,都是在教壞小孩子,反正不打不成器,那些專家都只知道出一張嘴,等到你老了就知道啦!看這些孩子們會不會孝順你們?」
就因為阿母是個傳統的女性,她一直堅持傳統方式教養小孩才是對的,應該世世代代流傳下去,這樣才是固有的美德;而我們卻覺得隨著時代的改變,也應當要合乎時代的要求,所以我們和阿母之間就成了最佳的「反對黨」,這便是「代溝」。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