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鹽場文化之旅

發布日期:
作者: 浯風。
點閱率:892
字型大小:

黃老師特別介紹他小時候曾參與賺錢行列的鋪結晶池底工作,結晶池底部是用上過釉的破陶片(本地人稱為「硿皮」),外層上釉的擺朝上,內部沒上釉的朝下,整齊密密的排列於池底,如此的鋪成,是要減少熱度往下滲透,而能集中在陶片上的鹵水,使其蒸發較快,且收鹽時也能避免一些雜質、泥沙滲入鹽中以確保鹽的品質,而這有關品管的工作,皆是鹽工們利用每年春季多雨潮濕的日子裡,進行維修工作包括:埭岸的整修、大小蒸發池結晶池等的清泥工作,而埭岸的整修,是利用竹板的拍打,在春季多雨潮濕的天氣裡,更能使泥塊密合,黃老師表示,四、五月份是鹽田最整齊美觀的時刻,一埕一埕的池水,一條一條埭岸,整齊呈直角,直立在眼前,是鹽田最美的時機。

而鹽工們的辛勞,更是嚇壞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每日下午三點頂著烈日下,鹽工們就得在結晶池中用竹推(直徑約十公分長約八十公分的竹管劈成兩半打,通竹節後,修平行成一片弧形的竹板,在中央釘上一支竹柄,再以藤絲將竹板的兩端與竹柄連接成為三點,以固定整支手把)將結晶池的鹽和水,一起推集成堆,再將鹽裝入籮筐中,更早以前使用的籮筐較高,可乘裝約百斤的鹽,鹽工們肩挑兩籮筐,約兩百多斤的鹽上岸,這幾百公尺不等的距離是現在年輕人能單挑得起的嗎?烈日的曝曬是我輩所能承受的了嗎?古早時,為了養家活口,大夥默默承受這艱苦的工作,好在鹽廠關閉,要不然真懷疑他能找到肯吃苦的年輕人一代來工作嗎?

隨著科技進步,鹽場出現了鐵道運鹽,成了金門唯一的鐵道小鹽車,他也曾是小學童們郊遊踏青遊樂的喜好景點之一。這鹽車呈現在我們的眼前的是鐵銹斑剝的小鐵輪子及其支架,運鹽時所用的木製平板車,下端就是由四個與火車輪同型的小鐵輪子組合而成的。而裝鹽用的竹籮筐,因應鐵道平板車的使用,改進成高度較低的籮筐,以利鹽工們雙手能施力將鹽巴抬上平板車,一籮筐一籮筐的堆高放於平板車上,約與人同高,再以繩索稍加繆緊後,由同一產區的鹽工們合力推車,緩緩的運送到集鹽間,由於只有一條軌道,每位鹽工只得同心合力把鹽收,共同完成工作後才一同休息,誰也偷懶不得,真是辛苦。

而在缺乏動力設備的古早時,「戽斗」金門人一般習慣稱他為「戽桶」,就成了下雨前引入鹵缸中的鹽鹵,於天晴後戽出鹵缸的工具。黃老師指出現今這種工具已經失傳見不到了,我們只能從他在幾年前拍攝的圖片中,回味這種結合人力、智慧、科學的產品。在黃老師著「浯洲鹽場七百年」書中對戽斗是這樣的介紹:「這是用一種特製的木桶,桶周以竹篾箍成,桶口略呈鴨嘴型,在木桶的桶壁兩邊上下各挖一個小孔,每邊各用一條繩子穿過兩孔,繩子的兩端各綁上一截短木,方便手握。戽水時由兩人各用雙手握住繩端,站立於岸上,齊力使桶下池汲岸左的池水,再將桶中的水拉到岸右的水溝上方倒下,再重複下池汲水、拉起、倒下,戽桶下水時桶口略朝下汲水,離水面時開口向上,倒水時又稍朝下」。

躺在一旁的四個小型石碾,引起大家的好奇。這麼小的石碾能有何作用?在黃老師的解說下,為大家解開謎底,原來牠的作用是用在整平大小蒸發池的時候,要用他來滾平壓實,有時修砌池堤時也缺他不可,由於鹽田內的這些池堤,經由每日的使用、來回的走動,再加上雨水的沖刷、陽光的曝曬與水鳥覓食時的抓扒,需經常的修整,於是重量不輕的小石碾,就成了這鹽田不可或缺的角色。

而不遠處的幾個抽水用的器具,據黃老師的說明那是由台灣提供進來的先進設備,以替代「戽桶」的人工。但是進到鹽場一年左右的光景,西園鹽場就宣布關廠,只能認由他們廢棄銹蝕、老化,又是一浪費公帑的例子。

隨著黃老師的步伐,我們參觀了曾經充塞四、五年級以前的老生童年的一條記憶之堤││引進海水入鹽田蓄水池的四、五公尺深的海水岩堤,據外子說這是他們小時候常逛的岩堤,隨著他叔叔的引導,岩堤石縫中的紅蟳常成為他們的腹中物,一次的收穫量可不少,而重達一、二斤的大紅蟳更是常客。這樣的一條生產岩堤,經由多年的田墩海堤造陸,廢土的亂倒,如今已泥沙堆集成了兩公尺深左右的岩堤,不再是黃老師口中,曾是海龍(成功)隊隊員可下海游泳抵達九女山後再折返的訓練場,也不再是紅蟳們的棲息地了,大環境的轉換,不經由前人的口述中得知,還真不知其快速變遷中的歷史。

目前的鹽田,已在經濟效益的考量下關閉,呈現在大家眼前的是:蓄水池已成為養殖池、出水口已崩阻、大小埕的蒸發池變淺了、埭岸已崩塌近消失的階段、結晶池中的破陶片已被淤泥覆蓋、鹵缸更是接近不得、而鐵道上的鐵軌銹層剝離、損毀、彎曲、斷裂,以下的枕木脫離小軌道,成了小碎石小道,偶而一不小心即可雙腳深陷污泥中,歷經六、七十年的鹽場就要在我們這代的眼前損毀、消失。希望經由黃老師的書寫,能提醒相關部門的注意,而得以維護這曾是西園村奈以民養家活口,及提供全島軍民民生不可或缺的調味品的生產古蹟。

離開鹽田前的照相留念,讓我憶及兩年多前的拿鹽景象,那時不知是怕鹽巴經雨淋消失,亦或是土地問題,鹽場前的鹽山開放給民眾自由取回,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鹽山變成了平地,而鹽巴則分散到各各角落家庭中,有地緣關係的我也多少拿了些回家食用,在天然生產、無害的理念下,他成為我家廚房中的一要角,這是否要感謝政府的德政?亦或::(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