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剪貼簿
剪剪貼貼是許多人都有的興趣,不僅能充實知識、增廣見聞,還能怡情養性、增添樂趣,一舉數得,何樂不為?自幼深受父親影響,打從國小高年級開始,見到一些喜愛之物、美好圖文,為能妥善保存,在分門別類之後,遂成一本一本的剪貼簿。
處在貧乏的年代,物資短缺,沒有正規合格的剪貼簿,克難一點就用廢棄紙張充當剪貼簿,比較講究的才用剩餘空白作業簿或白報紙裝訂成冊,隨著年齡的成長、需求的增加,剪貼範圍日益廣泛、數量也日益增多。
本文主題「兒時的剪貼簿」乃指「半世紀前的剪貼簿」,雖然只是佔我剪貼的一小部分,但卻極為稀有,難以割捨!它們跟隨我從浦邊搬到後浦,後又從金門搬來臺灣,不僅歷經「搬家波折」,又經幾度「慎重篩選」,終能「僥倖存活」,只因它們重在紀念,不在實用。
兒時剪貼,尚不懂得為其註記「身分」(即出版年月日版次),所幸剪貼簿封面都有標示製作日期,尚可約略推估。這些剪貼簿期限從民國53年到57年,即我讀小六到高一寒假製作,心想:跟我五十多年的「交情」,至少在丟棄之前,為它們「著書立說」,以誌紀念!
平心而論,兒時剪貼有其歷史意義,可以見到「半世紀前後」文化的差異性,無論是字體、印刷、排版、報導方式,都有其時空上的差別,值得述之。
一、國小史地剪貼簿(53年)
這是現存最早的一本剪貼簿,於小畢那年暑假製作,以廢棄空白紙張當剪貼紙,並以鐵絲穿透裝訂成冊。主要是剪貼國小地理課本中的外國地圖、歷史課本中的我國歷代版圖及人物圖像,當年印刷粗糙、套色不美。做此收藏,一方面喜好史地,一方面資源有限、棄之可惜。
二、新聞剪貼簿:(57、2、16)
當年報紙是鉛字活版印刷,字跡顯得模糊,字體也略小一些,自右而左的編排方式,今已看不習慣。兒時剪貼新聞只選取奇聞異事或與己相關者,茲舉一則金門新聞並附上照片:〈金中女籃‧群雌之冠〉(本報記者謝白雲)「萬眾矚目的第三屆縣運會前賽,社女組的籃球經過三天激戰,金中女籃獲得四戰四勝的戰果,躍登女籃后座……並訪問該隊隊員作一簡介,以饗讀者。
領隊:戴華校長。教練:鄭利亞。管理:闕興蘭。隊長:許淑姿。隊員中與我在城中、金中兩度同學的有兩位:一是13號陳麗珠(就讀高一孝班,司職前鋒,反應快,彈性佳,為一不可多得之材)。二是6號許寶珍(就讀城中時即為城女隊的靈魂,現在是高一孝班學生,擅長中鋒,出手快,投籃準,為一上駟之材)。另有兩位較熟的學長是陳碧珍與許能巧,當年與有榮焉,特予剪貼。
三、賀年卡剪貼簿
今日賀年卡燙金多樣,兒時賀年卡古樸質實,二者各有特色。在沒有電話、網路的年代,書信、賀年卡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尤其平日鮮少音問的親友,年關一近,透過一紙薄卡,表達滿心祝福!禮輕人意重,盡在不言中。
記得每年元旦前夕,賀年卡滿天飛,是一個人情味濃的世代,兒時賀年卡的來源,多半是父親任職何浦校長期間,收到他校或學生寄來的卡片,並經張貼公布後給我的。兒時賀年卡,規格較為定型,與直式標準信封相仿,圖案著重古典,令我愛不釋手!約可分成幾類:有國畫(山水、花鳥)、歷史故事(花木蘭、桃園三結義)、故宮文物、春節吉祥圖案,還有三軍武器、戰地景物(毋忘在莒、衛兵站崗)等,在寄件人方面,有些署名被我剪掉,僅留圖像,有些是畢業校友寄回母校向師生拜年,如何文選、何金鐘、何克強、何振耀、蔡翠淑……,另有各機關學校互相拜年的,如金沙中心國校、后盤國校……從校名便知歷史悠久,這本剪貼,特別偏愛,不捨丟棄。
四、糖仔紙貼簿:(小學階段)
同種品牌的糖果包裝紙,圖案相同,顏色不一,有如一套套郵票,令人賞心悅目。其處理方式先在水中浸泡清洗、晾乾壓平後再貼上,足足貼了一大本,數量最為可觀,但卻是最早丟棄的一本。
五、笑集:(55、8、30)
雖以「笑集」為簿名,實則包含小幽默、妙答、小笑話、一笑集、童言兒語在內,只要能博君一粲,都在我收藏之列,當年這些作者,有些或已作古,但其作品,卻能長留人間、遺「笑」萬年。茲舉〈一笑集〉一則:〈抬屍吟〉「有一庸醫,治一肥漢而死,其家屬難之曰:『欲我不告狀,但需為我抬柩至墓地安葬。』醫者不得已,乃率妻兒共抬,行至中途,力竭不能舉,醫乃嘆曰:『自祖相傳歷世醫』,其妻續吟:『丈夫術拙連累妻』!長子吟:『怎奈尸肥抬不動』,幼子吟:『爾後須揀瘦人醫』」。
六、金言集:(57、2、3)
名之為「金言集」,實則包含箴言、諺語、雋言一束、嘉言錄、語花……在內。所謂「真理一張紙,假理萬卷書」,可別小看這些名言佳句,雖僅片言隻語,卻是智慧結晶、語中至寶,雖逾半世紀,價值卻是永恆。
七、文章剪貼:(54、2、5)
兒時文筆,狗屁不通,父親要我拜讀佳作,剪貼來源主要是正氣副刊與中央副刊,而我偏愛方塊短文,言簡意賅,其中作者以誓還、仲父居多。
八、燈謎剪貼:(57、3、10)
兒時喜愛燈謎,一是抄來,一是從報上剪來,在我小學時,猜謎已成風潮,閩南語與國語謎語各領風騷,每到元宵節前夕,謎語方塊紛紛出籠。
九、詩之葉:(57、2、2)
「詩之葉」應是正氣副刊的一個專欄,以新詩為主,當年詩人作家如高歌、安籌、心銘等,非常欣賞他們的創作意境與妙筆。
十、刊頭圖案設計:
自幼偏愛美工,舉凡正氣副刊與中央副刊各類刊頭圖案均予收藏剪貼,非常讚賞美工人才的天分與編輯先生的用心,琳瑯滿目的刊頭,美不勝收!
十一、之最剪貼:(55、8、12)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早年報紙,經常刊載「○○之最」,我將其集中一冊,如世界之最、亞州之最、臺灣、中國、人體等,這些第一,也是一項常識與趣味。
十二、常識集冊:
常識剪貼兩冊,分別是55年暑假與57年寒假,並且編寫目錄頁次,舉凡科學的、珍奇的、有趣的或是典故、醫學、氣象、動植物……只要有價值有意義的就會剪貼。
一種習慣的養成,常從小時奠基,而後持續一生,剪貼亦然,不僅「戒不掉」,而且成「癮」日深,光是國文與公民的相關資料便多如繁星,何況還有其他喜好,以致最後只有剪沒有貼,直到「堆積如山」。
筆者鄙見,只剪不貼,雖有分類裝袋,最後如同一包包的「垃圾」,除非你會回頭檢視或當備用資料;只貼不看,也是流於形式,圖個心安!總之,今日資料多元,剪貼浮濫,往往不加重視;兒時資料稀有,得之不易,反而彌足珍貴!才會惜之如金、逾半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