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戰地金門史話》基幹隊的成軍

發布日期:
作者: 董群廉。
點閱率:1,202

鄭慶利先生回憶說:「工事維護工程非常浩大,以金城為例,整個金城都有地下坑道,密密麻麻四通八達,自衛戰鬥演習,指揮所就設在坑道某地下室,所以平時就要做好維護工作,避免坍塌。」 倪鳩靖先生回憶說:「檢查期間,作戰工事必須保持乾淨,坑道、碉堡要打掃乾淨,積水要抽乾;射界數百公尺內的障礙物要清除,每個工事都有固定的隊員來保管。」

早期碉堡、坑道和防空洞都指派民防隊員專人負責保管,保管人負責清潔工作;但到了後期,民防隊員也漸漸不理會這項工作。不過當時總隊部仍有評比制度,所以大部分的副村長只好透過關係,請部隊派士兵前來協助打掃整理;未請部隊派阿兵哥協助打掃者反而成為民眾的眼中釘,村務推展日益困難,最後不得不提早申請退休。

卅二、基幹隊的成軍

 基幹隊是金門縣自衛總隊基層幹部訓練隊的簡稱。民國六十六年九月,遴選年滿十八歲至二十五歲之地區青年,實施政治教育、政戰訓練、戰鬥(技)體能訓練六週。平時依需要配置各戰鬥村襄助警保工作,並協助責任區「保防、應變、交通、情報、組訓、管制」六大政治作戰任務之執行,戰時為民眾自衛武力中堅,由總隊統一指揮,依命令受領海上有關特殊任務之派遣與執行。

蔡福祿先生回憶說:「民國六十六年,金門剛好在招考一批『基幹隊』,我就去報考。其實剛開始並不是叫『基幹隊』,而是稱『選鋒隊』」。「選鋒隊」成軍的目的是從事諜報戰,構想出自國防部政戰部主任王昇,據蔡福祿先生說法:「據說他(王昇)到韓國訪問時,看到韓國在最前線招考當地的菁英,組成一支特殊的部隊。因為最了解地形地貌及風土民情的是本地人,戰爭發生逆轉時,這些人就可以回到淪陷區潛伏,並從事各種特殊任務,待機接應自己的部隊反攻。回國後,王昇就在最前線的金門成立類似的部隊,因為軍隊固定的時間都要輪調移防,而且那時徵兵已實施甚久,軍中的成員大都是義務兵,除了少數幹部可能舊地重遊外,其他的人都是二年制的義務兵,新兵至新駐地,都要有一段適應期,而戰爭隨時可能發生,為彌補這項缺失,訓練當地人從事諜報工作最為合適,因為當地人最了解本地的地形地貌及風土民情,如果發生戰爭有部分地方淪陷,就派這些人潛回到淪陷區從事諜報任務,待機接應自己的部隊反攻。」不過也有人認為是政戰系統和國安系統在爭功,互別苗頭。

籌辦的工作由自衛總隊部的輔導室主任鄒今謹負責,整個訓練計畫由洪建智草擬,洪建智先生回憶說:「民國六十六年我上尉退伍,縣長譚紹彬介紹我到自衛總隊部擔任副中隊長,負責漁民組訓及政戰特遣訓練業務。基幹隊最初的構想與我承辦的政戰特遣訓練業務有關,因而調我來承辦該項業務。」「(當時)主要規劃的人是自衛總隊的輔導室的主任鄒今謹,我是依據他的構想列成條文大綱,再做訓練計畫的細部安排及課程的進度執行,同時實際帶領學員做訓練。」

「選鋒隊」因標榜從事的工作是諜報戰,因此最初報考的人數並不踴躍,因為一般家長聽到是從事諜報戰工作,都不願意小孩來報名。主其事者不得不另行想辦法,於是改名為金門縣自衛總隊基層幹部訓練隊,簡稱基幹隊,領助理員的薪水,具公務人員身分,比照酒廠陶瓷廠享有勞保的待遇。那時金門就業機會很少,有此進入公家機關的機會,自然吸引很多人前來報名。洪建智先生回憶說:「改名之後,報名的人數倍增。」據洪建智先生說,大約有一百五、六十人報名,最後錄取81位,大概錄取一半的人數。

至於招考的條件,當時擔任基幹隊副隊長的洪建智先生認為沒有特別的條件,只要身高160公分以上,動作靈敏,而且反應快速就可以了。但學員曹文生先生則認為,必須具有高中職畢業(及同等學歷)或曾參加過政戰特遣受訓的經歷,二者必須具備其一,至於年齡倒是沒有限制。蔡福祿先生則強調獨生子不能報考,他說:「那時候報考的條件很簡單,就是身體健康,能吃苦耐勞,也沒有非甲等體位不可,好像乙等體位就可以了,身材魁梧更非必要的條件,部隊的性質是從事諜報戰,外觀不能太過顯眼突出,以便於滲透,不過有一條特殊的規定就是獨生子不能報考,可能是要從事特殊的任務,這種任務非常危險。」

(八十)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