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以柔情,守護信仰長路 ─訪原住民姐妹巫宓

發布日期:
作者: 洪春柳、許寶玉。
點閱率:1,158
字型大小:

很難想像,民國74年(1985),台灣原住民籍的巫宓(如圖)就嫁來金門了!
嫁雞隨雞,21歲的巫宓婚後第二年就隨著丈夫坐登陸艇回到金門老家。金門給她的第一印象是巨石磊磊,石頭比房子還高聳。這樣的荒煙瘠地怎麼生活啊?
那一年,下湖村莊裡來了三位台灣新娘,2位閩南籍,1位原住民籍。巫宓主動向村裡的阿伯、阿嬸打招呼,長者見她是「番婆」,連理也懶得理。二、三年後,2位閩南籍媳婦先後因故離開小村莊,只有「番婆新娘」留了下來,而且生了頭胎男嬰,村裡的老人才漸漸接納她。
原住民籍、天主教徒,擁有此兩項特質的巫宓在金門是少數中的少數,想打入民間信仰濃厚的金門社會談何容易,尢其是封閉非常的小村莊。巫宓不僅生存了下來,還生活得不錯。現今,50歲出頭的她不時會帶著孫子歡喜地來教堂作彌撒,這條信仰的長路,她是怎麼走過來的?
「感謝我先生和婆婆的包容,感謝我母親的身教、言教!感謝天主的一路陪伴!」
因為家族的宗教信仰,巫宓一出生即受洗為天主教徒。母親是虔誠的天主教友,長期保有夜誦玫瑰經的習慣,甚重視家庭生活的經營,提供了家人充分的愛。
婚前的巫宓,一向是部落裡得神父修女喜愛、乖巧熱心的女孩。國中時,帶領小學生的主日學;高中時,帶領國中生的節慶歌舞。她喜歡教堂的寧靜,周末,時常留在堂區,主動整理環境、插花、看書。
「帶著原住民的天主教信仰,妳是如何融入金門婆家的生活?如何與村莊的民間信仰相安無事?」
「出嫁前,母親一再叮嚀我:『家和萬事興』,我把這句話聽了進去。」
進入婆家,巫宓以「家和」為第一,不忤逆婆婆,不為難丈夫。首先,她先接受婆家的一切,尊重他們的人,也尊重他們的信仰。主動幫婆婆準備祭拜的供品,甚至,不排斥拿香、燒紙錢……。
「不管怎麼說,金門人的民間信仰曾幫助金門人在過往的艱困環境中生存了下來。不同的信仰雖在理念上、儀式上有所差異,但基本上都是以善念為主。天地萬物既為天主所造,天主既讓我來到了金門,我就要多以善心來對待我的近人,彼此包容。」
為了家和,初來金門的巫宓有多年的時間把上教堂的熱情冷卻了下來,只利用莒光假日,先生的餐飲店打烊休息,她才會低調地帶著孩子去看看太湖畔的羅寶田神父,跟隨神父望彌撒、祈禱。
「但我一直把耶穌的苦像佩戴在身,把天主的慈愛放在心底。尢其在我挫折、低潮的時刻。」
生命的驚濤駭浪需要天主的引領!譬如2005年左右,巫宓的先生隨著金廈小三通的浪潮在廈門置產,經常往返金廈海域。聚少離多的婚姻因而觸礁,為此,巫宓痛苦、淚流……,幾乎陷入歧路。
「既是天主的子女,就要思正行正,才能榮耀主名。」靠著祈禱、交付,她才得以沒有偏差地走出困擾的幽谷。
沒有衝突,沒有對抗,巫宓以最大的柔情守護住了她的家庭,也守護住了她的天主信仰。
如今的巫宓,不僅四代同堂,其樂融融,她也獲得了村人完全的認同。周日,她終於可以明告婆婆要帶孫子上教堂。平常,她也可以用閩南語自然地回應村人的玩笑:「阿英(巫宓暱名)新娘,番婆不番。」「是舊娘,不是新娘啦!」
戰地政務解除,開放後的金門,建設日興,原住民勞動人口亦日增,現約有1600人。配合縣政府推行「原住民母語」的教育政策,民國107年,巫密成為金門地區原住民語的老師,她教導孩子對自己的母語要尊重、要有信心。
金門天主堂裡,配合著彌撤中「聖道禮儀」的進行,巫密以金門人不熟悉、但美妙可知的阿美族歌聲,輕唱〈領聖體詩經〉:「主,我當不起到我心裡來,只要說一句話,我的靈魂就會痊癒。」帶引教友讚美天主!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