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跟隨天主,四海為家 ─訪傳協會長殷宇聲弟兄

發布日期:
作者: 洪春柳、楊藹黎。
點閱率:1,913

「自從來到金門天主堂,就覺得這裡是一個充滿愛的堂區,很能接納陌生人,我們家一直受到弟兄姐妹們滿滿的關愛和照顧。」
民國102年(2013),來自台灣的殷宇聲弟兄進入了金門天主堂區,他帶著女兒殷德蘭靜靜地參與每週的主日彌撒,默默地、主動地整理「藝文中心」的檔案資料,意外地發現「羅神父、費副主教在金門」的傳奇。
「天主帶引我來金門,對我的召喚是什麼?」
夜深人靜,殷弟兄不免祈問著。
2016年,金門天主堂傳協會會長改選,殷宇聲弟兄竟以金門移民的身分獲選!這是金門封閉民風裡的異數。
他積極投入堂區的服務、奉獻,除了配合堂區神父維持教堂日常的例行運轉外,還整理山外的「羅神父紀念公園」,更讓教友有感的是:殷弟兄以精湛的廚藝,承擔起主日「共融午餐」的主廚大任務。「今天吃什麼?」經常是教友們星期天望彌撒後最開心期待的問答。
時光飛逝,連任的殷宇聲會長落地金門已7年了。除了教會服務外,多才多藝的他在金門的土地上,躬耕田圃、手作工藝,並深入金門弱勢團體的社會工作,活躍於潛水、救生……等社團。
總之,行過天涯,走過繁華,殷會長似乎是返璞歸真地喜愛上、並享受著金門的「慢活」。
2020年,早殷弟兄4年即來金門、服務於移民署的殷太太楊藹黎,在金門天主堂受洗為天主教新教徒!
「殷會長,能簡要地說說你來金門前的浪跡天涯、翻滾紅塵嗎?」
「民國65年(1976),我13歲,即前往澳洲留學。強迫自己去適應人生地不熟的異鄉。生活國外多年,除了就學、就職,仗著年輕膽大,常常單騎走天涯,飆車讓警察追。當然,跑了不少地方。後來,從事國際事務工作,更成洲際飛人。例如有一陣子在新幾內亞,以香蕉為主食,吃到倒盡胃口。因此,基本上,任何環境我都可以適應吧。
後來,在台灣從事經貿,從事社會福利,……。
但當放下一切,帶著女兒來到金門,我也放下了過去的我。」
殷宇聲弟兄自言,雖然他自幼成長於天主教家庭,但年少叛逆、驕傲的他,只把自己定位為「聖誕節教友」,信仰的路上一向跌跌撞撞的。直到年過半百、經歷世事後,才真正進入教堂、認真面對信仰。尢其在台灣從事經貿、社服期間,因緣聚會,和各教會有了許多接觸的機會。還曾在離島蘭嶼生活過一段時期。
「在信仰的長路上,我曾有過抗拒,一大段時間都不去教會。直到50歲的某一天,心裡終於聽到了天主的聲音:『是什麼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是刀劍嗎?是逼迫嗎?』天主的追問讓我的眼淚不由自主地流下來。從此,我不再間斷進教堂。當然,信仰愈深,天主的考驗也愈重。」
「移居金門,困難?容易?以外地人來承擔金門天主堂傳協會會長的工作,壓力大嗎?」
「其實,在金門,我並不覺得自己是外地人。或許是因為年少即生活在國外,我很習慣於『視他鄉為故鄉』,跟隨天主,四海為家。」
金門教友選舉我擔任會長,讓我覺得承受了許多關愛和期望,但我相信:天主給我們的考驗必是我們能夠承受的。
教會不是公司,不是老闆說了就算數。
金門是天主厚愛的小島,有許多優秀的神父、修女來過這裡。我從資深教友們的身上,看到了他們受到金門天主堂歷任神父、修女影響而留下的烙印,即「良善的美德」。
我也從二位前會長董彬森弟兄、許永面弟兄身上,學習到在教會中的處世之道:「等待」。當一個議題出現,教友們尚有不同意見時,則先不做決定,等待時機成熟,大家有了共識再做。
教會不同於世俗團體,在神的眼裡,千年如一日,一日如千年。很多事都不必急於一時。」
「金門是個民間信仰濃厚的封閉小島,天主教在島上的傳播有相當大的困難度。殷會長同意這樣的說法嗎?」
「不容易做的事,並不等於不必做的事。我們應該堅定信仰立場,勇敢說出自己是天主教徒,讓更多人認識天主,使天主的名受顯揚!」擔任過兩任金門天主堂傳協會會長的殷宇聲弟兄如是說。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