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寧頭戰役共軍第十兵團所轄軍級單位多寡之判斷
今(一○九)年是古寧頭戰役七十一週年,報載〈追憶古寧頭〉專題,呼籲珍惜兩岸和平。內容當中提到:「一九四九年九月及十月間,第十兵團在福建省沿海當面有七個軍兵力。」當時,國軍的第十二兵團(轄第十八、十九軍)與第二十二兵團(轄第五、二十五軍)兩大主力,總共祇有四個軍的兵力。作者判定共軍第十兵團有七個軍的兵力時,未註記出處或說明資料來源,尤其是否符合史實,筆者認為有討論的空間。另外,共軍第十兵團是將全部或部分兵力,列為「攻金」部隊,也一併納入研討。至於共軍的兵團有無能力直接指揮七個軍的兵力,就軍制而言,這是「指揮幅度」的問題,留待軍事專家評析。
在論述之前,先說明情報判斷的重要性。作戰期間,情報判斷的正確與否,關係到未來指揮官決心的下達和參謀作戰計畫(命令)的草擬。因此,作戰地區特性與當面敵情研究方面,必須盡諸般手段和方法獲得天候、地形等時空因素,以及敵人的兵力與部署、指揮員的人物誌等有關的資料,綜合考量各種徵候之後,研判敵最大可能行動,提供各參作為諸判斷之基準。
情報判斷當中,敵軍兵力的大小,是我軍行動方案列舉必須考慮的因素。參謀如能正確的判定,再對比我軍的兵力,就可得知敵軍是優勢或劣勢,進而建議指揮官採取最佳的行動方案(攻或防)。假使研判兵力發生過多或過少的錯誤時,可能造成優劣(勢)異位,影響全般戰局的發展。可見,情報判斷是作戰勝負的關鍵所在。
一九九四(民八十三)年七月,大陸出版的《回顧金門登陸戰》內,〈金門戰鬥失利〉一文,提及共軍在金門戰鬥「失利」的主要教訓之一,就是:「對渡海登陸作戰的特點和困難認識不足,祇強調掌握戰機,對敵情、海情缺乏周密、細緻的調查研究。」由此可知,在真實的戰場中,情報判斷不是件容易的工作。
由於軍事資料解密後,海峽兩岸不論是官方或民間的機構,陸續出版有關古寧頭戰役(大陸稱為金門戰役)的書籍。再者,參戰官兵的回憶錄或口述歷史,雙方也都編輯成專冊,國內各大圖書館皆有所收藏,並提供研究或閱讀。因此,就現階段來言,搜尋共軍第十兵團的編制,瞭解其下轄幾個軍,每一個軍有幾個師,應該不是件困難之事。
一九四九(民三十八)年二月中旬,葉飛接任共軍第十兵團司令員,下轄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一軍,在江蘇泰州集結,預作渡長江之準備。四月二十一日晚,共軍渡江之後,四月二十三日,南京失守,上海於五月二十六日也相繼淪陷。期間,共軍第十兵團因作戰的需要,其軍級單位有增有減,惟非本文探討的範疇,故不予以詳述。
二○○七(民九十六)年八月,大陸出版《葉飛傳(下)》,其中〈葉飛生平大事年表〉記載:「(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七日,奉命率第十兵團部及所屬第二十八、第二十九、第三十一軍撤出上海市區,折返(江蘇)蘇州、常熟、嘉定一帶休整,積極進行進軍福建的準備。」也就是說,共軍第十兵團依其上級單位第三野戰軍之命令,遂行入閩準備,此時又恢復三個軍的編制。包括:第二十八軍轄第八十二、八十三、八十四師;第二十九軍轄第八十五、八十六、八十七師;第三十一軍轄第九十一、九十二、九十三師。
七月二日,共軍第十兵團入閩,八月十三日,進犯福州,十七日省會陷落。九月中旬,十兵團南下,由於其二十八軍軍長朱紹清因胃病留在福州治療,參謀長吳肅在進福州之前已調職未補,所以由副軍長蕭鋒代理軍長兼參謀長。另外,《回顧金門登陸戰》乙書中,蕭鋒的〈回顧金門之戰〉提及:「八十三師回福州,擔負該市的警備和軍管任務;八十四師兩個團(按:二五○、二五二團)到閩北戰鬥。」由此觀之,共軍二十八軍實際上祇帶一個完整的八十二師(轄二四四、二四五、二四六團),再加上八十四師的二五一團,總共四個團的兵力南下。
九月十九日,攻打漳廈,漳州(九月二十五日)、廈門(十月十七日)也相繼被赤化。接著進入「攻金」的準備,有關任務的分配,《葉飛傳(上)》記述:「一、二十九軍八十五師二五三團和八十七師二五九團,由八十五師師長朱雲謙率領,歸二十八軍指揮,參加攻金戰鬥(按:加二十八軍的四個團,共計六個團兵力)。二、三十一軍九十二師(轄二七四、二七五、二七六團)作為攻金預備隊。」由此看來,共軍二十八軍負「攻金」的主要任務,因為該軍的建制並不完整,於是編配兵團所屬其他兩個軍的部隊,共同執行是項任務。
廈門陷落隔(十月十八)日,共軍二十八軍前指下達攻擊大小金門的部署命令,〈金門戰鬥失利〉記錄:「以八十二師全部並指揮八十四師二五一團、二十九軍八十五師二五三團及八十七師二五九團共六個團的兵力,分兩個梯隊進攻大金門島;得手後,以八十五師的兩個團(其中包括進攻大金門島的一個團);於十月二十日發起戰鬥。」後來,因為船隻嚴重不足,進攻日期一再向後延,十月二十四日深夜,第一梯隊八十二師二四四團(加強二四六團三營)、八十四師二五一團與八十五師二五三團分別啟航。最後,因輕敵、急躁等諸因素,以「失利」收場。〈葉飛生平大事年表〉記載:「(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指揮第二十八軍發起金門戰役,戰鬥失利。」
綜述,六十四年九月,我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所編的《金門保衛戰》,也判定共軍第十兵團有三個軍的兵力,記下:「共軍陳毅第三野戰軍所屬第十兵團轄第二十八、第二十九、第三十一軍。」印證兩岸出版的戰史,共軍第十兵團從七月二日入閩到十月下旬「失利」,始終維持三個軍的兵力,並無再增加編配其他兵團(按:共軍第三野戰軍有第七、八、九、十兵團)的軍級部隊,祇因任務的需要,該兵團內部自行實施兵力調整。
有關「攻金」部隊的兵力多寡問題,如前所述含預備隊一共有九個團,顯然是共軍第十兵團的部分兵力,並不是全部。因此,我軍始可集中優勢兵力,殲滅來犯之敵。至於第一梯隊的部署,為何三個團分屬不同的三個師,這是因為共軍當時認為「祇要第一梯隊登陸後即可解決戰鬥」,但事與願違,〈金門戰鬥失利〉總結其後果:「不同建制的三個多團沒有統一指揮,倉促發起戰鬥,這就難以避免造成嚴重的損失。」簡而言之,如共軍自己所檢討的,是因「輕敵」思想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