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古鳴今》呼喚金門特區「時間表」
九月十七日李登輝在接受日本媒體採訪時,首度提出更改「國號」的具體時間表,並且聲稱「臺灣國」的正名運動,將可在2008到2010年間完成。他認為大陸在2008年舉辦奧運會後,國力和聲勢會非常強大,臺灣必須趕在那個時間之前獨立。阿扁總統二十八日在民進黨的黨慶晚會上也公開宣示催生臺灣新憲法的時間表為2006年。
我們不知道這些以為不用流血就能建國的臺灣新烈士是否能夠得償所願,但既然「時間表」已經出,就表示已經準備按表操課,逐步兌現承諾。
在執政黨一心想把臺灣省要變成臺灣國的過程中,金門很無力、也很無奈。我們既不能樂觀其成又無法說三道四。記得去年李登輝公開發表釣魚臺屬於是日本的言論後,台獨的學者許世楷就表示:金門、馬祖均非臺灣領土,應該可以放棄。「放棄金馬」未必是多數臺灣人願意的選擇,卻有可能是推動臺灣獨立所必須承擔的風險損失,當然,也許在台獨人士看來那也不是什麼損失。就像大陸所一貫宣稱的,當年毛澤東不取金馬,是為了用以拉住臺灣。所以,今日部份台獨認為捨棄金馬就能徹底擺脫大陸牽制、振翅高飛也是可以理解的。況且,既然上了賭桌,總得有個輸贏,不幸的是,在這場大陸欲統、臺灣欲獨的賭局裏,金門只能淪為被人撥來推去的籌碼。誠然吳成典立委數次在國會對著中央部會官員強調的「金門是資產,不是包袱」,但坦白講,今天的金門在人家看來確實是個包袱。
金門之所以沒有競爭力,是因為在兩岸長期的對抗中,我們已經悄悄的喪失了把自己當主體看待的氣度與格局。最近大陸官方網路論壇有這樣一則帖子說:「廈門是最給大陸掙臉的城市,是社會主義對比資本主義優越性的唯一體現。因為:深圳對比香港,深圳沒有香港繁榮;珠海對比澳門,珠海沒有澳門繁榮。廈門對比金門,廈門比金門繁榮。」今日的金門在臺灣和大陸看來,都成了不折不扣的落後地區。如果,我們再不覺醒,還老是用過去金門在國共對抗期間的犧牲付出來央求中央的施捨關愛,那是非常不智的。求人也要求己,在政府自己都財政拮据的情況下,給金門再多的預算補助,都不如給金門一個特區的名份與相關政策來得實惠。
金門需要升格為「特區」,因為我們有生存與發展的迫切壓力,需要「特」字來扭轉金門的處境。金門如果可以成特區,即可透過特區行政立法,徹底甩開沈屙已久的舊有行政體系、甩開目前束縛金門發展的國防、軍事安全等種種理由,並落實責任政治以開展特區各項重大建設;亦可藉由各項獎勵或優惠政策招商引資、建設金門。今天金門無論如何定位,在現有的行政組織與框架下都很難運作順暢。不管我們想成為「境外航運中心」,或是「傳統工業加工特別區」、「境外金融分行專區」,或任何形式內涵的特區,如果沒有特區光環加身,各種資源與利益板塊是很難產生聯動與推移的。金門如果可以成為特區,我們也可以爭取與大陸簽署類似香港的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協定),可以讓兩岸的資源在金門融合、發展。這對金門一心渴望的非戰和平區更是一種有力的促進與保障。
金門真的迫切需要成為特區,尤其在兩岸對立尚未消弭之前,我們更需要自立自強以求自保。今天所有的鄉親真的不能再繼續沈默下去了,為了金門的繁榮昌盛與長治久安,也許我們還不至於也來個公投以決定金門是要繼續跟隨臺灣、或是大陸、或是新加坡(我們不是有許多金門鄉親在新加坡嗎),或是乾脆自己也獨立建國算了。我們只是誠懇的呼籲政府給我們一個設立金門特區的明確「時間表」。何況這不也是阿扁總統「將金門升格為直轄行政院的特別行政區」的競選政見嗎?在此我不禁要再次懇切呼籲所有的鄉親,我們除了關注碼頭、機場、金門大橋,關心海岸公園開發以及金酒在大陸的商標或行銷事宜,我們也應該強力督促地方政府與民代努力爭取金門特區時間表。
以往金門可以因為防衛中華民國需要而成為軍管及戒嚴的軍事特區,今日,金門因為生存與經濟發展需要而想要成為特區的呼聲,政府又何忍漠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