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金門史話》民防業務的精減
在金門集訓完畢後,大約提前一星期到台灣,進駐到步校,與馬祖自衛隊混合編組。陳永要先生回憶說:「比賽中,我們很有團隊精神,我們和馬祖自衛隊合併為一隊。馬祖自衛隊可能受限於先天場地不良,各方面的訓練成績均不如我們,例如在跑步時,我們是二位金門的自衛隊員用S腰帶拉著一位馬祖的隊員。」 這次各單項比賽也都名列前茅,打靶的成績可以媲美國軍,金馬自衛隊又拿到總冠軍。
由於金門隊戰力太強,結果引發各團管區提出抗議,說金門隊應和軍隊編在一組,把金門排除在外,所以 金門隊只參加了二年就不再參加這項比賽。王延卿先生回憶說:「我們參加過兩屆的後備軍人戰技比賽都獲得第一名,我們競爭的對象是全台灣的後備軍人,他們人數那麼多,他們可以百中選一,甚至千中選一;而我們金門自衛隊員人數那麼少,最多只能十中選一。何況台灣的後備軍人都是剛退伍的;我們都是臨時撮合的。但比賽的結果,我們能夠拿到總冠軍,七個獎牌中我們拿了五個冠軍。第三年,他們規定我們金門隊只能個別計算成績,只給我們精神錦標,最後我們決定不參加比賽了。」
三六、民防業務的精減
民國七十二年五月王昇調聯訓部,離開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的位子,九月出使巴拉圭,可以說完全離開台北的權力核心,金門民眾自衛總隊自始也進入新的階段。王昇對金門民防事務向來一言九鼎,因為金門民眾自衛總隊隸屬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而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則隸屬國防部管轄,業務受國防部戰地政務局指導,王昇長期擔任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因得直接督導金門民眾自衛總隊業務並指導其發展走向。例如基幹隊和自強隊的成立均在其授意下先後成立的民防勁旅;自強隊亦於王昇離開台北後裁撤。
民國七十四年金門自衛總隊總隊長曲知平屆齡退休,遺缺由金防部第一處處長王延卿接任。因為外在的環境的改變,兩岸的情勢逐漸和緩,國內民主運動日益興起,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選和自由組黨的主張透過輿論傳播逐漸形成反對的力量,金門封閉的環境亦逐漸受到民主化的影響,出現不同意見的聲音,尤其是「只有義務沒有權利」,「只有責任沒有利益」的民防制度更受到民眾的詬病。不滿的情緒在醞釀,上級單位不得不加以正視。所以王延卿到任之前,金防部的政戰部主任是周孝友就特別指示自衛總隊的組織要加以精簡,確實了解並反映自衛隊員的需求,王延卿先生回憶說:「當時,金防部的政戰部主任是周孝友,他同時也是戰地政務委員會的秘書長。他提示了二點要求,第一是自衛總隊的組織要加以精簡,第二是確實了解並反映自衛隊員的需求。那時自衛總隊的隊本部設有一室四組,共有輔導室、戰情組、行政組、役政組、通信組五個一級單位,人員也比較多,以致人員有一些閒置。司令官給我的第一道指令也是組織要加以精簡,人員要裁編。我到任後不久,立刻針對隊本部的組織加以檢討,最後決定將業務單位縮為一室二組:輔導室保留,仍負責安全問題;通訊組併入戰情組,仍負責作戰、訓練業務;後勤組和役政組合併為役勤組,負責後勤補給、裝備保養相關業務。整個組織精減案在七十五年正式定案實施。」
在過去,民防總隊的各種規定可用命令的方式下達,上級怎麼講,下級單位就怎麼規定,一般民眾就怎麼做。在那威權的年代,軍方可以用強制的手段來強迫民眾執行任務,因為民眾都有一種畏懼的心理,命令很容易貫澈;但隨著時間轉變,很多觀念和做法都需要改變,尤其在政治民主化以後,更應該採取彈性的做法。王延卿先生受訪表示:「早期大家都為了求生存,為了家人的安全,都覺得參加自衛組織是為了保鄉衛國,因此產生了榮譽感。但至後期,在我到總隊部服務時,每年的民防訓練都被隊員視為是一件苦差事。」
在了解民意並反映需求方面,王延卿總隊長特別要求幕僚完成一份︿金門自衛隊制度及其組織運用效果有無存在必要之研究﹀報告。就現在自衛部隊編組與任務、自衛部隊各種任務隊現有兵力、自衛部隊現有主要武器裝備及戰術運用與任務進行檢討,並就維持現行編組及廢除自衛隊制度分析其利弊得失,最後做成二點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