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俗語VS.香港俗語
就讀大一時,同寢室有兩位美術系同學,他們是來自香港的僑生,與我相處融洽,乘著同窗之便,向他們學習「廣東話」,並以國語注音符號標記,同屬漢語系,在發音上與國語、閩南語相去不遠,如今事隔四十多年,回想起來,仍然記憶深刻。
茲在藏書豐富的國立台灣圖書館,偶見《省港民間俗語》(莊澤義編著)一書,對於一向嗜好各地俗語的我,可說如獲至寶,翻閱之餘,備感親切有味,發現其中哲理,有些與金門俗語相通,只是說法各異其趣,兩相比較,必然別有看頭。
本篇仍依循往例,每則首句為金門俗語,VS.之後為香港民間俗語,不妨一看,並祈指正!
●「也著糜,也著箠。」VS.「一啖沙糖,一啖屎。」——「一啖」是一口,糜與沙糖是賞,箠與屎是罰。在此指管教子女要恩威並施、賞罰分明。
●「龍交龍,鳳交鳳,隱痀交倲戇,三八交叮咚。」VS.「竹門對竹門,木門對木門。」——龍鳳指富貴人家,隱痀指駝背,倲戇是愚蠢,三八與叮咚皆指行為不端,竹門單薄簡陋,木門雕梁畫棟。以配對得宜表示婚姻務求門當戶對。
●「綴人喙尾,食潲配粿。」「猴綴鹿,死雞仔綴鹿硞。」VS.「跟尾狗,唔知醜。」——無論是跟人嘴後,學其講話或跟人背後,隨其前往,都是惹人厭惡與憎恨的舉動。金門以食潲與死雞仔來謾罵;香港以狗與醜陋來羞辱對方。希望愛好此道者引以為戒!
●「作惡做毒,騎馬碌硞;好心好行,無衫通穿。」「好心倒咧餓,歹心戴紗帽。」VS.「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冇屍骸。」——「冇:省體會意,有,中缺,廣東方言,沒有為冇。」為惡者大富大貴、穿金戴銀;行善者缺衣斷糧、曝屍荒野,感嘆老天不公、天理不彰、善惡未報!
●「䆀擱厚屎。」VS.「一醜兼百拙,米貴兼閏月。」——長相醜陋,附加體弱多病、笨拙愚蠢;正如米貴又逢閏月,窮人如何度日?真是屋漏逢雨、倒楣至極,又是一則老天不公!
●「活無一百歲,計較一千年。」VS.「又怕千年冇米煮,又怕無命到千年。」——「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兩地皆以誇張手法說明過度憂慮未來。
●「媒人喙,糊瘰瘰。」VS.「媒人用大話,補鑊用泥搽。」——媒人說話,信口雌黃,不可盡信,香港以「搽泥補疤」譬喻媒人誇大不實的言論。
●「公嬤疼大孫,爸母疼細囝。」VS.「孻子拉(連著)心肝,孻女拉內臟。」——細囝即孻子,即老么。兩地說法相同,金門說是最疼;香港視同心肝內臟,且男女並重。
●「汝不嫌我秤頭,我不嫌汝魚臭。」「汝不嫌我臭頭,我不嫌汝老猴。」VS.「你唔嫌我籮疏,我唔嫌你米碎。」——秤頭起落指量,魚品鮮度指質,臭頭指疾病,老猴指老醜,籮疏指篩米竹器洞疏。皆表雙方各有缺陷瑕疵,彼此各退一步、互不嫌棄而達成「交易」。
●「食碗內,說碗外。」VS.「食碗面,反碗底。」——皆是吃裡扒外之意,金門以碗之裡外,香港以碗之上下,只是譬喻不同而已。
●「佮好人行,有布通經;佮歹人行,有囝通生。」VS.「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喃嘸學拜神。」——金門正反並呈,好歹立現;香港則舉不同性質相互比較。皆在強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燒瓷食缺,賣席睏椅。」VS.「賣花姑娘插竹葉。」——瓷器商用缺角碗、草蓆商睡椅子、賣花女插竹葉。引例雖不同,皆指賣方捨不得享用。
●「寄話會加,寄錢會減。」VS.「雞蛋過手輕四兩。」——錢會減與輕四兩相當,表示人性的貪婪,正如「鳥兒飛過拔根毛」,然而廉潔人士絕不苟取。
●「冤枉錢,失德了;僥倖錢,跋輸筊。」VS.「冤枉錢,瘟疫去。」——不義之財,來路不正,終將在無妄之災下失之殆盡。兩地各以敗德與瘟疫來警惕,免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夯囝枷,欠某債。」VS.「一生兒女債,半世老婆奴。」——為了養家活口,父親櫛風沐雨、勞碌一生,有如欠債、夯枷、做奴一般,但往往也是父親甜蜜的負荷。
●「生查某囝若做奶奶,心肝頭也噗噗惝;生後生若做乞食,心肝頭也油呀(借音)。」VS.「生仔好聽,生女好命。」——金門人認為生了女兒,即使貴為夫人,也心跳不安;生了兒子,即使行乞街頭,也值得高興,重男輕女,於此可見。香港則認為生兒子只是名聲好聽,生女兒則可坐享清福,異於金門。
●「食飽睏,睏飽食。」VS.「食飽飯,等痾屎。」——飽食終日,無所事事。兩地各以睡覺、解便來搭配,表示除此之外,渾渾噩噩度日。
●「惡馬惡人騎,拄著關老爺。」VS.「一物治一物,糯米治木蝨。」——惡馬與木蝨皆指難纏之物,然而無須擔憂,自有制服之物。惡馬遇到關老爺,必將乖乖馴服;而木蝨在糯米之下也無從施展,此即「物物相剋」之理。
●「富的富上天,窮的窮寸鐵。」VS.「有錢樓上樓,冇錢地下踎(蹲)。」「窮過呂蒙正。」——呂蒙正,北宋人,出身寒微,住過破窯,做過乞丐,窮困潦倒。富者足可敵國、住高樓豪宅;貧者一無所有、環堵蕭然,比呂蒙正還窮。足見兩地貧富相當懸殊。
●「人若佇旺,神鬼毋敢捉弄;人若佇衰,行路佮鬼相偎。」VS.「行運一條龍,失運一條蟲。」「越窮越見鬼,肚餓打瀉(翻)米。」——行運即旺時,鴻運當頭、生龍活虎、神鬼遠離;失運即衰時,楣運連連、屋漏逢雨、鬼魅相隨。
●「在家有人客,出厝有主人。」VS.「好主客人多,好客主人多。」——好客之主必然招來許多客人;他日出門在外,主客易位,也必將受到許多主人的歡迎。告誡我們以誠待人,則人亦以誠相待。
●「十揀八揀,揀著賣龍眼。」VS.「千揀萬揀,揀著個爛燈盞。」——挑選對象,起初自視甚高,以致錯失良機,最後愈選愈差。金門取用龍眼販,香港取用蹩腳貨,只為配合押韻,順口大於實質。
●「丈母婆疼子婿,老奶痡炒韭菜。」VS.「外母見女婿,口水嗲嗲渧。」——「丈母疼子婿,愈看愈可愛」,金門以炒老奶痡招待,香港以口水直流顯示。兩地皆以誇飾手法形容岳母疼愛之情、歡迎之至。
●「粞粉毋舂頭一臼,查某毋做大新婦。」VS.「窮莫做大,富莫做孻。」——金門以舂米做陪襯,認為長媳擔子最重;而香港則認為窮家長子最辛苦,富家么兒少享福。然而前者可以自選,後者命中注定,差別在此。
●「魚還魚,蝦還蝦。」「一還一,二還二。」VS.「該釘就釘,該鐵就鐵。」——魚蝦同屬海產,一二同是數字,釘來自於鐵,二者全然不同,不可混淆。意同「丁是丁,卯是卯」。
●「嫁雞綴雞飛,嫁狗綴狗走,嫁乞丐著揹茭茲斗,嫁狐狸滿山走。」VS.「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得馬騮(猴子)隨山走。」——兩地說法相同,舉例略異。說明夫妻本一體,應相隨一生。
●「三歲牢皮,五歲牢骨。」VS.「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習性自幼養成,可以斷定未來模樣,而且年歲愈大,涉入愈深,更加定型。看來幼兒教育關乎一生,是最重要的一環。
●「細漢偷挽瓠,大漢偷牽牛。」VS.「細時偷雞,大時偷牛。」——瓠、雞與牛隻相比,在價量上皆顯輕微,以此比喻小偷不加矯正,可能成大偷。
●「早出門驚露水,晏出門驚有鬼。」VS.「船頭驚鬼,船尾驚賊。」——譬喻不同而說法一致,亦即「前怕狼,後怕虎」,顧忌太多,畏首畏尾,往往一事無成。
同在中華文化框架下,同受中華文化的薰陶,理念接近、同質性高,只因方言差異,為求押韻或為就地取材,而有不同的譬喻,此即比較之意味與妙趣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