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疫境中逛菜市

發布日期:
作者: 東瑞。
點閱率:853
字型大小:

如果不是新冠病毒,疫情反彈,很少有機會到菜市場轉圈。我們做出版業,沒事時已經夠艱難,何況疫情來襲,書店倒閉了一大片,書展延後,雪上加霜。回應儘量少出門,寫字樓不敢去,只好宅在家做事。業務既然幾乎全停頓了,三餐依然要繼續。最初都是老伴說我比她大,屬於高危一族,還是由她多出門購物買菜;後來看電視醫學家說O型以外人士容易感染,我擔心起她來,就主動擔當起出門買菜的事。兒女來關心過,但他們工作也忙碌。
一區有一區的超市,有時還不止一兩家。我們紅磡黃埔區是大區,那種大型綜合式的購物超市僅有一家,疫情越趨嚴重,住戶主婦都集中在一週一次的優惠日搶購。早晨八時半還沒開門,馬路上已經排出三十幾米長的長龍,開門後衝鋒陷陣,小推車被一搶而空。這家超市的東西尤其是蔬菜不算便宜,但該區大都是中產階級的住客,習慣了如此水準的消費,也屬於皆大歡喜。
四處走走,才發現疫境日子裡,菜市場多了不少新去處,具體地說,是賣菜的小店竟然新開了好幾家。這個我還沒研究出來,究竟是什麼原因?也許發現超市人太擠、菜蔬果瓜賣得太貴?疫境下,市民多少都屯米積貨、多買菜來收、以備缺貨時需。
以前,個別海內外文友看到像我這樣一個業餘寫作人也洗洗碗,未免大驚小怪,其實瞭解一下菜市的大致狀況和眾生相實在沒什麼壞處。
那種康樂署管轄下的傳統街市,一般都在大廈底層及二三樓,潮濕、密封,人多,空氣不大流通,一旦有疫情爆發可不得了,因此心存畏懼不太敢進入。想買點菜蔬就選街轉角、小巷口、橫巷裡,賣菜小鋪常常出其不意地出現。有時左鄰赫然是一家銀行,而右舍竟是一家賣廉價成衣的。多月沒出門。乍一上街,一條小街,菜鋪子彷彿一夜之間從地上冒出來似的非常多,大概為了競爭的緣故,菜價一家比一家便宜。就有那麼一家新開在通衢大馬路的,貼出的促銷方略夠刺激的。如:從晚上七時開始,全場九折,每隔半小時再折,一直到深夜十一點,降到一折;最刺激的是最後,十一點半:「免費派送」!當然,我沒試過在深夜裡逛這家菜鋪子。估計不需要等到深夜,他們售賣的菜已經被掃光了。我排長龍買過這菜鋪的菜,確實比那家大超市便宜了一半以上。隊伍之長,在狹長的店內繞了幾個來回,蠻誇張的。
疫情紓緩後忽然又驟緊,防不勝防。每天都是超百人確診的消息傳來,令街坊都顯得一片驚慌,菜市突然特別多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都擔心社區大爆發,不便再出來,於是想屯貨防饑,一勞永逸。菜市最多的是印(尼)傭、菲傭、家庭主婦、男長者,也有二十來近三十的年輕女子,估計是新婚女性,乘疫情在家辦公抽空出來買菜。有幾次,我看到同樣一位約莫十一二歲的小男生到超市購物,大概還讀小五小六吧,心中泛起了「家有困難的孩子早當家」的感動,但我不知道實情究竟是如何?如若不是,為什麼這個家庭派不出合適的人來合適的場所購買需要的物品呢?
紅磡區的菜市多,菜式也豐富,專家很主張多吃「綠色」的瓜蔬。走進大街小巷的大大小小的菜市,滿眼濕漉漉青綠的一片,非常欣喜,彷彿在炎夏裡心靈一下就被綠化了。到處都是生菜、菜心、芥蘭、油墨菜、芹菜、番薯葉、通菜、韭菜、豆角、四季豆、番茄、茄子、大蔥……瓜類也多樣,涼瓜、青瓜、南瓜、佛手瓜……我和老伴的共同心頭好是涼瓜和芥菜,不過說也奇了怪哉,這兩樣原味都微苦,涼瓜非常多,獨是芥菜找了好幾天就是檔檔都缺席,什麼原因就是一門大學問。有次發現芥菜在路邊的一檔菜檔竟然露臉,大喜,馬上秤了兩斤。吃過餐廳的這款「臘腸炒芥菜」,確實美味。
菜市的學問很多,菜們的來歷,賣菜鋪的租金等等,都是我很想瞭解的;而每一樣綠色蔬菜的營養如何?那些不同外貌內質的各種瓜又怎樣?都直接關係到我們的營養、健康和生命。當然,到菜市,如果能戴手套最好,此外最好也帶小罐搓手液,不斷搓手方為安全,口罩,更不用說了。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