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阿嬤

發布日期:
作者: 神盾。
點閱率:2,486

「823」炮戰(砲戰)伊始,匪炮陡地衝破蒼穹撕裂長空,飛越金廈海峽鋪天蓋地似驟雨般撒向金門島群,一時間山河震動、萬物驚悚、人畜抖顫!躲在父親新挖通往鄰居(廚房互通)的坑道式土洞裡,雖然下地四米深,卻因土層滲漏致有積水漸漫腳踝,隨時都得為瞬間塌方的危險提心吊膽;坐在長條凳上,一抬頭猶見土壁間所鑿的煤油燈座,隨著此起彼落落彈的震撼,微弱的火焰搖曳不定,忽明忽暗,不禁使人陷入生死難卜的恐怖無奈迷離幻境,聽天由命起來。那年七十二歲的老祖母總是抱持著「生死有命」固執心態,堅持不避不逃不躲的「三不主張」,說「都活到這把歲數了……」淡然處之。雖大字不識,猶似已臻佛家《心經》所謂「無罣礙故無有恐怖」化境,是以任憑晚輩如何好歹勸說,就是不依不從、頑強抵制,任憑烽火連天硝煙瀰漫群彈飛舞呼嘯過。
然後,隨著戰火持續進行到了D+X日,當天情況似乎有些異樣,都說「久病成良醫」-在砲火肆虐下,苟延殘喘一息尚存的人們,咸已練就出「聽音辨位」的生存本領;發覺這天對岸火炮甫發射,沒有聽見劃破長空的鬼哭神號,好像一離開炮口,聲音與砲彈即以迅雷不及掩耳速度倏地同步掩至!經驗提醒我們:不就正處於危險挨打的目標區嗎?於是斷然的趁著砲火的間歇,不管三七二十一,硬是將老祖母從床上死拉活拽給架離,推往土洞裡避難。
就在大夥一陣忙亂驚魂甫定、稍加安頓的當兒,緊接著一波波的炮擊果如所料更加的猛烈驟然降臨。據說似以村後高地團陣地為核心標定,頃刻間,方圓百米之內已被鎖定籠罩在敵設威力半徑彈幕裡,慘烈處幾乎將地表掀翻一層皮,當日之落彈量當屬砲戰期間我區之巔峰,在壕溝待命搶修線路的通信兵充員戰士被突發而至的彈群擊中,一時間,頭顱與話機齊飛,碧血飛灑共長天一色……,父親雙手緊握民防隊的制式七九步槍、總是一臉悲淒的轉述說。
揆高地標高35.31,比起西側煙墩山不過「小巫見大巫」;即與南側標高47的長安山,亦難攀比。雖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我們這裡毋寧說是「山不在高,制高穩贏」。民國38年扭轉國共內戰「兵敗如山倒」一路頹勢的守土國軍將士,抱定「離此一步即無死所」的悲壯決心,在距此不遠的西北一隅古寧戰場浴血重創匪軍,令「八路」鎩羽者,此為關鍵時刻運籌帷幄統率反擊之「前指」戰略據點,其重要性已載入史冊斑斑可考自不待言。常言道:「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按:語出《范雎蔡澤列傳》)─而此時距古寧一役不過九年,解放軍傾其庫存的各式砲彈,其來源有來自蘇聯、日寇移交的、繳獲國軍的,透過制式砲兵、要塞炮,甚至步兵的迫擊砲、直射火炮,海軍的岸砲、以及空軍的高射炮〈轉為平射武器〉,一時傾洩而出(砲彈離膛的火光與聲勢嚇人的剎那,或可解其長年積怨)。此時彈如雨下,雖未將我區夷為平地,但我與老祖母相依為命的老眠床,就在當晚中彈,一匹在田野間不及牽回的白馬也因而掛彩,肝膽俱裂,猶拖著破肚血水、柔腸寸斷、步履艱難也要回來向主人辭別,直到不撐轟然在屋前倒下,與受難的人們一般壯烈。
逃過一劫的老祖母似乎無動於地表驚天動地滿目瘡痍的變化,在地底土洞盤坐於兩條凳間所架鋪的木板上,像一尊超凡入聖的菩薩,她的拖鞋在積水面上漂浮,伴隨著我的那雙就像是護航艦般緊緊跟進,她的嘴裡喃喃念著:「觀世音菩薩,慈航普渡……」一臉肅穆,在地動山搖中,猶自老僧入定,有悲天憫人的心懷。
而此時的料羅灣海面,據說海軍擔當運補的L.S.T、L.V.T在D.D驅逐艦護衛之下,冒著對岸圍頭角炮台封鎖的綿密火網威脅,正艱難的頂浪前赴後繼、奮勇爭先、抱「有我無敵」之雄心,持「使命必達」之壯志,眾志成城誠可動天,天若有情諸神來助;終使後援源源不絕於途,反擊利器一一上了岸。上蒼垂憐,天不亡我,見證慈航普渡!終使我島站穩腳步,屹立如山,我們成了打不沉的島嶼。
歷經戰火洗禮的阿嬤,並沒有被匪砲肆虐斲喪其處在社會底層一息尚存的生存意志,處世反而更加的豁達,隨遇而安。俺家那破落的老舊三合院,由於先祖輩家產分配的不均,小時候我所看到的居住情形是:原屬於同一個家族的五叔及大堂兄各分配擁有全屋的三合院,而二堂兄再來與我家均分一個三合院,所以俺家這老宅裡實際我們家僅配置一半住權,從廳堂中線劃分,也就是大廳及庭院與二堂兄共用,我們僅得使用一廚兩廂房,自我懂事起,即與祖母在緊鄰老屋旁借地另闢一室共寢,既然匪炮把這臥房摧毀了,剛開始就與祖母在廚灶前席地而臥,適逢秋冬季倒也溫暖,偶遇高溫天氣,則廳前廊間亦能勉為湊合。
後來花生(鄉人又稱「土豆」)收成摘下果實,剩餘根莖葉稱為「土豆藤」(簡稱「土藤」)是牛馬冬季的飼料,日曬後便利儲存,一紮一紮的捆好,整整齊齊地堆置在草間裡,要過年了廚房勢必應景的食物炊具多了起來,再無我們祖孫倆容身之地,就想到土藤上鋪蓆充當床鋪也是克難一法〈看來響應蔣總統的「克難運動」唯我一窮二白升斗小民或能拳拳服膺步步落實〉,小朋友我就與老祖母再移居草房,夜裡睡眠中常被從身上爬行越過的老鼠驚醒,可能那時候的鼠輩有雜糧裹腹,尚不至於飢不擇食趁機攻擊我們,也就相安無事、習以為常、終能安然入眠矣。
還好「美援」適時支持反共前線整建到位,受損的屋舍也就在經費補助下克難完工,政府在外牆貼上了一塊大如臉盆的圓形鋁製板,標誌著「中美合作」的字樣及圖案(與後來陸續構建的多戶共用SRC被覆式防空洞所貼標示同)。「門」是用附近福利站的肥皂箱木板併湊而成,冬季寒風冷冽,阿嬤裁報紙糊住縫隙效用顯著;炮戰十周年時,為防對岸報復式挑釁,民防隊備戰,家戶開有射口槍眼作為自衛戰鬥使用,處於重要巷口,我們的床頭外牆就被闢設雙孔,雖然「平封戰啟」尚未全封,為防刺骨寒風,阿嬤總能一一克服迎刃而解。
她常跟我說:「我們無能為力去與政府作對,作對的結果就沒有好下場。不是常聽罵人話說『王爺抓去牽馬』嗎(按:即咒人早死、去為王爺服務之意),你看日本軍來了,別的村莊家有馬匹者,連人帶馬被抓去充當軍伕(牽馬支援運補,謂之「馬夫」),隨著日軍征戰輾轉於途流離失所客死異鄉者所在多有,我村豈無馬匹、男丁?卻無被徵用者。構築日軍機場以及種鴉片,我們都挺配合的,村人沒有被打被罵被殺之情形,尤其後者,當時村人未滿10戶,願意犧牲農作受配種植者就占7戶,算很盡力了。然後國軍來了,戰時組婦女隊到各據點唱歌跳舞勞軍鼓舞士氣,我村從未缺席。村外挖了一條戰壕,既保衛駐軍也護我家園,村人都樂於從事,從無怨艾。駐軍平日借屋借廚借碗盤、借服裝演戲、借梯仔紮牌樓張燈結綵歡度慶典林林總總,總見樂於協助,未聞推辭之聲。而早期駐軍在村莊四周圍了土牆、種了樹、植了花草,設了軍民共用的福利站、醫務所……難道不也是軍愛民的反饋體現嗎?」
其實阿嬤的處世哲學雖說豁達好似與世無爭,生活裡卻也有其矛盾令人費解之處。她是生於清皇朝光緒13年的,雖大清律令並未規定纏足,考漢人婦女自宋代即行纏足之風,算是一項傳統,她的一雙大腳說明了敢於違反對抗社會體例,顯然也是一種與當時人群作對的逆性格,當然這雙大腳讓他跨越多少年代、走過多少地方與路程,應是使其長壽的條件之一,不過卻不是唯一的真理,畢竟纏足者長壽之婦女即以金門一地為例亦非少數。(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