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點燃一把熾熱的文學之火

發布日期:
作者: 陳長慶。
點閱率:1,386

──為金門睿友文學館109年閱讀島推廣活動專輯而作
前言
金門睿友文學館自揭牌開館兩年以來,除舉辦作家作品展八檔(每檔三個月),另舉辦「張國治教授新詩朗誦會」、「台越文學論壇」、「黃振良老師《浯江衍派》新書發表會」、「詹宏志、楊樹清文學交流會」等與文學相關之活動各乙場。雖未達到成果豐碩之境地,然則把風貌多元的金門文學,呈現在鄉親與外賓面前,一起為文化立縣、文學金門而努力。
綜觀縣籍作家文學作品展覽期間,除引起各界高度關注,蒞館參觀之各界人士及藝文界朋友更是不可勝數。非僅已達到文化局古蹟活化再利用之目的,亦同時讓鄉親及海內外朋友,看到金門文學的豐富多元與蓬勃發展。故而,活動期間深獲各界肯定與好評。謹將109年度策展作家簡介如后,縱使部分文字已在新聞披露,但仍有收錄在本專輯之必要。除與鄉親共分享,亦冀望各界人士時加鞭策,共同為文學金門深情築夢。
第一檔
《我選擇一條人跡稀少的路行走──李福井70文學作品展》
「我選擇一條人跡稀少的路行走」,這句話概括了李福井老師從文青到如今70歲,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他以「我人生的青春時光,泅泳在台北的新聞大海之中;我人生的黃金歲月,貢獻給家鄉這塊土地。」作為他整個人生的註腳。
此次李福井老師70文學作品展,以六個不同時期的主題分別呈現:
〈青澀時期〉:高中時開始寫日記,他形容一手拿著七九步槍,一手拿著筆桿,想要破繭而出。他18歲的日記這樣寫著:「世界上哪一個作家,不是由寫練出來的,尤其,像我這樣自負的人,為了目標,上刀山,下油鍋,也樂意接受。」儼然是一個年少輕狂的文青。
〈大學時期〉:那時大學的錄取率只有13%,金門人能考上大學尤其不容易,千里迢迢漂洋過海到台灣讀書,交通不方便,經濟壓力很大,只能埋首圖書館苦讀。這一段時期的日記,敘述了他學思的過程。
〈學成返鄉〉:首先編《正氣中華報》軍聞版,後來編副刊寫方塊,先後寫「浯江夜話」、「聽濤隨筆」、「台北夜未眠」。其作品〈假使搭飛機像坐汽車〉、〈千金之妻〉、〈上帝的囚徒〉如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象,引起諸多讀者的共鳴。
〈遠遊台北〉:這時在《中國時報》工作,後來到馬祖當兵,外調《馬祖日報》編報紙寫社論,退伍時獲馬防部政戰主任兼政委會秘書長頒贈「馬報椽筆」獎盃。1999年出版《古寧頭戰紀》與《古寧頭歲月》,在立法院舉行新書首發會,為將來的戰史寫作跨出第一步。
〈鮭魚回流〉:台北退休之後又返鄉服務,這時有兩個工作重點:首先在金門展開地毯式田野調查,後來深入大陸與台灣採寫,十年之間書寫超過百萬字,完成十幾本書籍;其次創立金門書院道藝學會,禮聘大師來金開講,提昇地方文化內涵與生活層次,開啟了生命的高度,被譽為浯島最美的人文風景。
〈退休之後〉:返回第二故鄉台北,仍然選擇人煙稀少的地方,臨海而居,時常讀書寫作。回首來時路,一步一腳印。
李福井老師為金門古寧頭人,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職於金門《正氣中華報》、《金門日報》、台北《中國時報》、《中時晚報》、《自立晚報》、《大成報》,為資深媒體人。2006年返鄉從事田野調查、口述歷史採寫,足跡橫跨兩岸三地,採訪的人超過三百位。亦從事專欄、戰史、傳記、小說創作。著有:《與心靈有約》、《古寧頭戰紀》、《古寧頭歲月》、《丹心》……等文學與文史作品二十餘部。曾獲:國家出版獎、國史館台灣文獻獎、兩岸漂母杯散文獎、圖書金鼎獎及浯島文學獎……等獎項。曾任金門大學駐校作家、金酒胡璉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現任金門書院道藝學會理事長,《金門日報.浯江夜話》專欄主筆。
第二檔
《漂流的文學樹──楊樹清文學作品展》
本檔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並沒有舉行開幕儀式,但《漂流的文學樹──楊樹清文學作品展》仍然如期展出。是日,除了諸多鄉親及楊樹清老師的親朋好友蒞館參觀,前台灣文學館館長、成大特聘教授陳益源博士亦專程蒞金與會。
楊樹清老師除展出其手稿、著作、影像,及包括公孫嬿、商禽、周夢蝶、辛鬱、羅門、洛夫、楊牧、鄭愁予、黃春明等與金門文壇產生聯繫的重要手跡及文物收藏,其兄長畫家楊樹森也提供6件畫作配合展出,與鄉親、書友、藝文界人士,共享一場豐盛的文學饗宴。
楊樹清老師身世多重混血,父親來自湖南,母親來自閩南,出生於金門。就讀國小13歲時,即在《金門日報》發表第一篇習作〈我的哥哥〉,迄今累積千萬字書寫,擁30多種個人著作、50多種編撰叢書;17歲高一時渡海到台灣發展,創作,離鄉歲月已四十餘載;惟楊樹清的文化、文學、傳播領域,始終未脫離金門,持續以文字聚射這塊土地外,也在戒嚴、軍管時期創辦《金門報導》社區報,衝破威權體制;解嚴後推動《金門學》,創版主編《金門日報‧鄉訊》,之後再回歸文學創作本位。奔波在台、金的天空,「離、去、歸、返」,鄉情用這麼厚。楊樹清老師說,「所有離開的一切,原來都是為了要再回到一座未完成的島嶼。」
「島嶼之外需要連結,才能飛得更高,看得更遠」;長居台灣,但長年貼近浯島之鄉的楊樹清老師,被視為是台金文化、文學的一座橋樑。砲火下,番薯田成長的孩子,從料羅灣出航,橫渡台灣海峽,亦跨越了太平洋,曾浪遊北美三年多;來自邊陲之鄉,長期被視為邊緣書寫,楊樹清老師把自己的創作以及金門文學、金門學帶到台灣、海外,被外界看見與重視。他愛鄉愛土以及熱愛文學的情懷可見一斑。
詩人顏艾琳在〈孤獨的鮭魚〉一文開章即寫下「楊樹清的身影也代表著金門文學史的傳承、活動,他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傳奇故事」;廈大傳播博士陳榮昌在「金門臉譜系列:作家篇」的〈楊樹清台金文化橋樑的報導文學旗手〉一文中描寫道:「成名甚早的楊樹清,可以說是金門旅外最活躍、具高能見度的作家。曾連得多屆兩大報報導文學獎的他,不僅是國內知名報導文學作家,也是金門與台灣相當重要的文化橋樑。由於早年從事新聞傳播工作,加上心思敏銳、善於觀察,深諳社會議題結合金門大時代故事的文學敘事技巧,因此,讓他的報導文學充滿濃烈的地方關懷特色,同時又蘊含歷史時代厚度」。
楊樹清老師著有:報導文學《金門田野檔案》、《金門島嶼邊緣》、《天堂之路》、《閩風南渡》、《東渡之歌》、《消失的戰地》,散文《少年組曲》、《渡》、《番薯王》,小說《小記者獨白》、《愛情實驗》、《阿背》,文史《海上仙洲金門》……等個人著作30餘種、編撰叢書50餘種,可謂著作等身。歐洲科學院院士楊永斌譽之「金門的名片」,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譽之「金門的維基百科」。曾任宜蘭佛光大學、金門大學首任駐校作家,金門燕南書院首任院長,現任《金門文藝》編輯總顧問,廈門朱子學院學術顧問。
此次楊樹清老師把其手稿、著作、影像及重要文物,透過睿友文學館的展出,必能呈現出金門文學的另一種風貌,繼而理解楊樹清老師──「文學是我的信仰,苦難是我寫作的養分」的心路歷程。
(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