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的異鄉||「三重埔」
發布日期:
作者:
蔡哲明。
點閱率:1,485
猶記兒時與父親一同前往三重,曾經聽聞居住在此地的人,大多都是八○年代以前北漂,雖然從小住在新莊,但位於台北盆地中央的三重,過去一直以來都是父親出外打拚的必經之地,也是全家賴以維生的寄託,往事彷彿像記錄片般歷歷在目!
三重埔的「埔」取自平原之意,由於南北交通便利,又與繁榮的北市相鄰,使得三重成為全國最大的移民城市。當這人力市場普遍往北市傾斜,父親當時卻選擇了三重,伴隨著民國六、七○年代,十大建設經濟起飛,也成為父親最為光輝的歲月。
台灣社會當時「家庭式」的工廠相當普及,從小我總喜歡坐在樓梯看著辛勤工作的父親,將一片片的模板材料放進機台,總期待著他能放下手邊工作陪我玩耍,帶我到巷口的雜貨店買糖果玩具。不僅如此,當時小型工廠坐落在街道巷弄,多數從事傳統工業零件,成為全國機械工業的重鎮都市,也讓父親單靠「黑手工業」白手起家,至今在我兒時記憶彷彿還能聽見機台運轉的嘈雜作響,隱約看見父親鑄造的工作身影。我與父親的記憶「交會」早已散落在往返新莊與三重之間,在這重新橋接合的綿延情路,這個黑手故鄉,曾是人們白手起家的溫床,如今也踏著現代化的步伐以及傳統工業的沒落,逐漸揮別了過去。
我也曾在夢裡尋遍,尤其是父親滿臉笑意的對著我,手邊與腳邊仍辛勤不輟地操控機台,總是讓我無限緬懷;尤其是他騎著老式野狼機車往返的身影,是我一生永遠也追隨不了的步伐。父親這一箱箱的工具最終隨著人的過往而逐一封存,即便這批工具一件也不曾用過,但它們破舊不堪的表面,都存在著父親的畫面。
我私自將三重幻化為回憶父親的場域,這裡的一草一木都蘊含著千絲萬縷的情緒,它的發展也象徵了不同世代的歷史脈絡,也是父親口中最溫暖的「異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