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深具金東教育歷史軌跡的荒蕪金沙舊鎮公所

發布日期:
作者: 王天源。
點閱率:1,488

太武拱衛,金沙流長,地靈人傑,永康莊,讀書最樂,樂聚一堂……這是諸多金門縣金沙國小校友們熟悉的校歌,乃金沙國小第7屆校長張景章作詞,謝錦華作曲(金沙國中退休音樂老師),金沙國小校址,現位處沙美後浦頭與小浦頭之交界處,即金沙鎮綜合行政大樓前方,在風光秀麗的校園,遠可眺望太武山之仙人倒臥醉不起的美景,近可閱歷深具金門鹽業開發史之金沙灣(今之榮湖)人文史蹟。
蒙古滅南宋,建立元朝,在其短期統治(1297-1368),對金門(舊稱:浯洲)除設置浯洲鹽場司(今金沙國中游泳池至東埔一帶,官職七品官)之外,經濟建設,稍具成就,即是鹽場建設,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建浯洲鹽場,分上、下兩埕,上埕轄永安、官鎮、田墩、沙美、浦頭及南埕(今之劉澳、浦邊至瓊林一帶)、保林(今之西浦頭至古寧頭一帶)、東沙、烈嶼(今之小金門上庫至上林一帶)等十個鹽埕,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置管勾司,管理鹽場生產業務,到順帝至正二年(1343年)改管勾司為司令司(官職從七品官)。
元代在金門於鹽場創建外,見文獻者為《滄海紀遺》載:「浯洲書院,舊誌在鹽場之西,元時司令馬公(字闕)建,有租贍士,今廢矣。」,由於元代金門鹽場共有十處,上載浯洲書院在鹽場之西,是指「金山鹽場司之西」,清道光十五年(1835)始重修之,命名為「金山書院」,其址在今金沙鎮沙美菜市場,元代浯洲書院之院址,即在今之沙美菜市場……」及在至正廿三年(1363)忠翊校尉浯洲場塩司令陳元澤,募款於太武山蔡厝古道頂,天然巨巖,臨刻浯洲場築寨砌路記事碑,屬「摹崖」性質碑刻,簡稱「元碑」,記述元朝至正廿三年(1363)浯洲場塩司令陳元澤,於太武山築造簡寨及鋪路之事,其他落款人名為鹽場僚屬及協助募款,蔡厝古道(百二階),更是自至正廿三年(1363)至民國38年(1949)前,沙美(元代地名:後學村)、東埔、陽宅與山外、新頭、陳坑、料羅等村民,翻山越嶺之民生必需物資採買及農漁畜牧產品買賣與情感交流的捷徑道路。
沙美,因臨金沙溪、西溪仔、汶水灣、金沙港等河海交匯處,地理風水為「畚箕穴」,岸邊有三碼頭,即官澳、六甲和金沙港,而西園的金龜山和洋山的山阜,構成龜蛇白水口形勢,結成沙美巿場,曾擁有最遼闊的港灣腹地,匯集四路採買或補充民生用品路徑,開發盛早,肇於鹽場(業)密集之故,落籍姓氏,以張、彭、蕭、葉姓為主,皆元末明初,定居沙美,彭氏,則因子安之兄嫂俱歿,母舅馬闕任泉州府同安縣浯洲鹽場司(從七品官),遂超托焉,兵亂不歸,僑居鳳翔里十七都後學村(今之沙美),明朝時,金門鹽產業到達顛峰,因鹽場多集中於沙美區,金沙灣岸邊有三碼頭,即官澳、六甲和金沙港,造就沙美老街萬商雲集與百業繁榮之極盛景況,沙美成為金門東半島政治及經濟中心,舊時是各宗族與金門島內、大陸、南洋等商業、產業、農漁產品買賣及感情交流地方,更是歷史悠久港都。
金沙國小創建於1913年(民國2年)恢復校務,校址在金東砂尾的砂尾街(今沙美老街)旁之張氏祠堂,1915年(民國4年)成立第四區第一國民學校,1933年(民國22年)由金東砂尾地方熱心人士籌款興建校舍並定名為「金砂學校」,1937年(民國26年)中國對日抗戰初期,「金砂學校」校務因而停辦。直至1945年(民國34年)對日抗戰勝利之後,才於1946年(民國35年)恢復校務,校址同時遷至現今之「金沙舊鎮公所」並改名為「金門縣金沙中心國校」,1949年(民國38年)國共爆發大規模內戰,國軍轉進及駐守金門,國民政府播遷臺灣復興基地,同年金東私立「汶浦小學」併入。1965年(民國54年)奉令附設幼稚園,其舊園址係位處小浦頭旁「今之金沙舊幼稚園」,嗣於1968年(民國57年)奉命更名為「金門縣金沙鎮金沙國民小學」,而其舊校址「今之舊金沙鎮公所」,在地理條件限制下,招致擴建校舍不易,最後係由金東砂尾、後(小)浦頭等地方熱心人士捐地及募款興學,新校舍終於1970年(民國59年)8月落成,同年遷入現址迄今,幼稚園亦於1986年(民國75年)遷回校本部。
另據梁福鎮教授於教育行政學理論與實務(三)金門縣的教育經費篇文略以:「……金門自民國以來,除縣立學校外,私立者概由地方自籌。民國20年(1931)金門初級中學經費,大部分由地方負責,未幾停辦。34年(1945)臺灣光復後,每一鄉鎮中心國民學校經費,由政府負擔,各國民學校,仍由地方自籌。私立金中中學所有創校及經常費,均由菲律賓新加坡兩地鄉橋負責。39年(1950)金東方面,當地駐軍及海外鄉橋,合辦金東中學,經費共同負擔。40年(1951)年金中、金東兩校並為省立金門中學……」,可窺,1931(民國20年)前,除縣立學校外,私立者概由地方自籌,而其創校及經常費,均由地方熱心人士及華僑負責籌辦,是以,金沙國小,昔日在現今已荒蕪之金沙舊鎮公所,作育英才之際,校內陸續興築有五幢中西合併之校舍及校務經費,係由金東砂尾地方熱心人士、華僑等自籌款及興建,後來,而俗稱:沙美小白宮之建築,更是教學之主要校舍,其建築風格,係一落二櫸頭,單層的番仔厝,四面坡屋頂,為利排水,正面的山牆,裝飾有泥塑,頂部為天使形象之雕塑,至於左右櫸頭,係為二面坡屋頂坡式,更設有一拱形門面,利用瓦片、花瓶欄杆,圍砌成牆,下堵以磉條平砌為牆體,上堵為砌磚,抹灰泥於外部,現今,依然清晰可見牆體原貌,其建築年代為1933年(民國22),係金砂學校之主要校舍。
1970年(民國59年)8月金沙國小遷移現址,清末民初,位於沙美老街三民路48巷元代石板路旁之洋樓的金沙鎮(沙美區)公所,隨即遷移至此,1999年1月後,方搬到金沙鎮綜合行政大樓,期間,金沙鎮公所因使用空間不足,開始增建2樓,並保留原1樓牆體構造,拆除木構造屋頂,再利用鋼筋混凝土澆置牆體及樓板,以加強建築強度,並於二樓設置迴馬廊,更於正立面山牆和櫸頭間設置拱門,屋頂保留四面坡,以利排水,這是在那捉襟見肘的年代,常用之克難及實用的建築風格,更是深具金東教育歷史軌跡之建築物,不知,文化立縣的金門,你們看到了嗎?它可是一塊瑰麗的璞玉,而不是一般的建築物!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