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老照片的去處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文榮。
點閱率:1,051
字型大小:

14年前我擁有第一台數位相機,從此以後,狠下心來割捨傳統相機的拍攝,因為大環境步入數位化的時代,如果不調適,只有被淘汰。
40幾年前擁有一台相機,使用的底片是黑白的,攝影並沒有正式的接受正規的訓練,自我摸索,土法煉鋼,家裡的三個小朋友攝影的對象,也是我免費的模特兒。帶家人出遊,帶上照相機,開始練習拍攝風景照片,加上簡要的文字敘述,投寄報社的旅遊版,刊登的機率很高,越寫越起勁。
服務的學校每有活動,我就背著相機到學校去,拍下來活動的情況,36張底片拍完,就送到照相館沖印,有些好作品,獲得同事們的讚賞,越拍越有興趣。
學校剛創立不久,擁有相機的同事不多,學校也沒有購買相機,每次有重要活動,學校要我拍攝活動的記錄,就必須要慎重的完成任務。
為了提升攝影的技能,就必須研究探討攝影的理論基礎,購買相關書籍來閱讀,實際的拍攝還提升技術,使作品更為完美。
有一次台灣省主席到學校視察,校長要我拍攝活動的照片,這個任務非常重要,千萬不能失敗,帶給我很大的壓力。為了搶拍不必對焦,照相館的老闆建議我:裝上廣角鏡頭,兩公尺以內的景物,不必對焦,焦點不會失誤,影像可以拍攝得很清楚。
為了達成任務,買下了廣角鏡頭,擠在一堆記者群裡,搶拍省主席視察的活動,順利達成任務,得校長讚賞。
學校的校慶、運動會的活動,主動到場拍攝請畫家、法家到學校作畫、寫書法,我把照相機裝上閃光燈,在室內進行拍攝。基於個人的興趣,學校沒有要求我拍攝。
每一學期人事室都會舉辦自強活動,選擇各地的景點遊覽觀光,也是我取材的場景之一。
經濟部發行今日經濟月刊,每一期都會介紹一到兩篇的旅遊文章〈海天遊蹤〉專欄。每到各地旅遊,我都會寫一篇遊記寄到月刊,承蒙編輯每一篇都會刊登出來,連續寫了十幾篇,寄到了觀光局參加觀光文學,獲得了佳作獎的鼓勵,更積極的寫旅遊文章。
每年寒暑假我都會安排旅遊行程,兒子開車,媳婦、孫子陪同二老,到全省各地旅遊,當然也要拍攝照片,撰寫旅遊的文章,也一定要拍攝照片。
學校退休後,在工商時報週末何處去─流連版撰寫旅遊文章,報社要求照片要用正片來拍攝,就更換底片拍攝正片,符合報紙印刷的要求。
拍攝照片的內容以家族的活動─親友婚喪喜慶的場合,我一定背起相機去攝影,留下珍貴的活動鏡頭,當然事後沖印照片的工作,又要忙碌一陣子。
通常都會拍攝團體照,按照小家庭的數目分送,自己也留下一份。
照片越照越多,照相館通常都會贈送相簿,就把相片放進相簿裡頭,標上照片主要的內容在封面上;但沒有時間在照片後面寫下拍攝地點跟日期,造成事後整理的時候,從上千張的照片當中去回憶,造成很大的困擾。
從影像中可以想起來拍攝的地點,至於日期就無法查核。
退休後時間充裕,整理家族照片,以每個小家庭為單位,我有五個兄弟,一個妹妹,分類起來比較簡單。最後一個工作就是把照片數位化,存在檔案中,再燒成光碟,保留原來的照片,把光碟分送給兄弟姊妹,這是一項大工程大概要將近半年的時間才完成。
照片在分門別類分裝在大相簿裡頭,完成了20冊左右的相本,分別陳列在置物櫃裡頭。我的家族人口將近50人,聚集在一起的時候,侄兒女還有興趣翻閱他們幼年時的照片。這一些家族的老照片,串起來家族的影像史,這一套家族照片,希望兒子們能夠好好的保留,重要的影像數位化也只能保存100年左右的時間。
跟家族無關的照片要怎麼處理呢?學校活動的部分,重新整理,送給我服務的學校,由校史室的管理人員挑選,必要保留的部分,做有系統的整理。因為創校初期影像保留的部分非常缺乏,捐贈出去或許可以填補一部分的空白。
其他攝影習作的部分,沒有保留的價值,為了不佔空間,可能只有回收,該割捨的就要放手進行,或者身後而無法處理這些照片,一定很傷腦筋,倒不如生前自行解決,免得為難家人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一大堆老照片。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