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懷念系列】寧中與我.憶三載

發布日期:
作者: 吳才郎。
點閱率:2,596
字型大小:

母校「寧中」,創校於民國55年秋,迄今算來已逾54載了。在此之前,由於校無定所,學區的學子們,在妾身不明的情況下,祗只能寄人籬下,負笈他「鄉」,暫寄讀於他校(沙中)。晨昏往返,早出晚歸,約年餘,舟車勞頓行之。
 然而,到了第二學年度,復有另一批應屆的新生入校,此次,乃改弦易轍,採取了「捨遠求近」的計策,擇鄉境內的盤山村裡,借租了閒置的古厝民宅,充當教室,好讓莘莘學子暫有容身之處所,得以繼續求知受教,完成學業。
 當在「寧小」畢業班時,即耳聞未來的新校園,將選校址於「湖南高地」山麓下。心裡藏不住的好奇,卻在腦海裡填滿了憧憬與想像空間。
 於是,在一個風和日麗的週末,佔全班近半數之人傾巢而出,迫不及待地,為了爭睹「寧中」新校園的真面目。
 校舍的四週,林木扶疏,樹影搖曳。遠離了城市的喧囂,融入了僻鄉的樸實。在這裡可以嗅出清新、健康,也可以看到希望與未來。如此絕妙的好環境,只有「寧中人」方有此福分。
 新校創立肇始(民國56年9月),一、二、三屆同時入校報到。校之始也,百端待舉,首先較為關心的乃是師資的問題。
 學校的老師中,「土產」的佔少數(土生土長的金門人),另一部份是隨政府播遷來台,因學有專長,由軍職役退轉任教職(外省族群),也有一些是志願請調,而前來偏遠的戰地離島服務的台客(情操多感人的台籍教師,我們以客為尊,敬而稱之)。
 青春、活力,有朝氣,年輕人擁有美好的一切。劉景春、張月影、林蓉這一掛東西南北各角落,對面都不相識的人,竟然有緣千里來相會。在金門,在「寧中」,同為異鄉人,彼此投緣,從而結成死黨,不論是在校外作學生家庭訪問,或是例假外出休閒購物、逛街看電影,女台客皆是常相左右,三人結伴而行。有了生力軍的加入,頓使校園增添了欣欣向榮的景象。
 「教育乃百年大計」,十年樹木易植,而百年樹人難為矣!呂水涵為寧中首任校長,沉著內斂,學識淵博。主持校務之餘,為體恤同仁過於劬勞,仍得分攤因師資銜接不及的授課時數。
 原以為英文課目為其專長,殊不知文史課更是強項。某次,國文代課,當講到《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設吾地也,何故?」「風馬牛」乃是關鍵字,蓋「馬之行乃順風,牛之奔乃逆風」,真是一針見血,鉅細靡遺。
 二年孝班時,洪福仁是我們班導師,平日總是戴上一付金框的近視眼鏡,文謅謅的,課堂上常被同學們給捉弄(生霸凌師),別瞧他溫文儒雅,軟弱無為,一旦情緒被激怒,竦然發起虎威來,則有如洪水暴發一般,一發不可收拾,絕非是平日所見一隻慵懶的病貓了。此後,那桀傲不馴者,學會了察言觀色,不敢明目張膽的在太歲頭上動土。從此,喧囂嘈雜有如菜市場的教室,儼然變成了肅穆、寂靜而莊嚴的教堂了。
 然而,超乎想像的,乃是週記簿上,洪老師一筆成型的簽名字體,最令人折服,那一氣呵成的寫法,俐落、明快、有創意,竟然,成為當時同學之間課餘相處,共同討論及仿效的熱門話題。
 張凱玲老師,若是從名字上端詳,必猜是女生無疑,其實不然,他是不折不扣的男兒身,高大魁格,體型壯碩,是學校的訓導主任,在學校裡,擔任體育課教師,兼籃球校隊教練,負責其相關活動的培訓事宜。
 一、二、三屆同校時,可說是籃球運動的全盛時期,斯時,各年級皆有組班隊,彼此間互動頻仍,時而作友誼交流。甚至連下課10分鐘,也能來一場「飛龍」戰群雄的廝殺場景(二屆校友球隊名,非主力球員,算是二軍)。
 凱玲老師引領球隊校外征戰,一路過關斬將,屢獲捷報,於是全校興起了對籃球的狂熱時尚,蔚為風氣。令觀眾激賞的,乃是「寧中」與「城中」的世紀冠亞之爭戰。當時,你來我往,互不相讓,真是緊張、刺激又精采……。
 體衛組長張月影及港僑劉煥文老師,配合校方推廣體育不遺餘力,田徑項目皆有豐碩的成果。回想當年叱吒運動場上的健將,「風速女王」之稱的王英霞同學(1屆校友)映入眼簾的是在田徑場上衝刺的畫面。還有田徑好手蔡安然(1屆校友)1、2百公尺短跑精采賽程。同時三屆的翁文金、翁炳根、翁金賜等同學在跳高、跳遠、鉛球皆有亮麗的成績表現。
 張先善老師,術有專攻,聽了他的課,才知道他博學多才,勇於創新、求變。在其工藝的領域裡,涉獵寬廣,舉凡陶瓷、藤竹、皮革、木材、印染、金屬,皆為其所鍾愛。在工藝的課堂上,我們學習了竹筆筒的製作,從選材、拋光,至髹塗等工序,雖過程繁複,著實讓人明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隨著又嘗試作商標的設計,以及完成以各人姓名的英文字母作LOGO。
  姚老師在金(台)孤家寡人、舉目無親,乃以校為家,孑然終其一生。
  印象中,此人寡言、沉默、好酒成痴。
 講起課來,慢條斯里,不急不徐,操一口濃得化不開的江蘇鄉音,若不是有課本對照,有時還覺得像是雞同鴨講,不知所云!尤其,上歷史課時,當講到「石器時代」(傻雞屎地),實(屎)在不敢恭維,忍不住莞薾一笑。
 老「姚」有秉心堅持的性格(還原初中時、年幼無知,對他不敬的稱呼)。
  國文課的作文寫作,為了慎重其事,得準備兩本作文寫作簿,以為草稿及謄清之用。仔細又認真,他心無旁騖、不厭其煩地,用朱紅筆在本子上作增刪、修飾、補拙,加註眉批,有時為了求好心切,還特別加油添醋一番,使原本衣著邋遢、蓬首垢面的人,頓時,容光煥發,變成了風度翩翩、氣宇軒昂的美少男。
 兒時的玩伴,心富學長(二屆校友)初中時即喜好塗鴨揮灑、舞文弄墨。曾參與多齣由學校的老師、曹勇所編導的宣導短劇演出,深獲好評。古靈精怪的他,自小就展現了才華天賦,在學校裡,受到同學的關注,與師長的肯定及關愛。此等人才,祇能說可遇而不可求之。無怪乎姚老對他的評語:「教出如此偉大學生,我國文老師真該畢業了」。幸好不是寫著「徐(後)生可畏,為師可含笑九泉了」。鳴呼哀哉,尚饗!
 真「心」有他,饒「富」情義,心富人若其名,身受「姚」老的啟發,文思之路,豁然開朗。這一段師生情誼,始終不敢或忘,在其擔任「台中金門同鄉會」總幹事時,則將在「寧中」求學時所抄寫,姚老繡在枕頭上的一首詩,逕寄江蘇無錫子輩姚祖望手中,感恩涕零之餘,乃將詩文裱框懸掛於廳堂壁上,供後世子孫,緬懷追思,代代薪傳。
  姚老思鄉情懷的觴詠詩作:
  可堪人海四茫茫,為愛名花抵往狂。
  早被擾情愁腸斷,酒餘欲斷更無腸。
 古今多少人因受戰爭羈絆,不得已離別了故居家園。父母乖違,妻離子散,最後「魂歸異鄉地,塵土伴長眠」。思鄉情懷,可悲呀,嗟夫!
(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