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的誕生
當一群人眾說紛紜的時候,最容易讓人聽見的聲音,並不是描述最客觀、最中立的道理,而是說話音量最大、講得最激動的人!就如同報章雜誌中的爆料性花邊新聞,沒有人會先停下來思考故事的真實性,而是盲目地相信筆者的文章,甚至猜測後續的戲劇性發展,故事情節就像是一個原子彈般爆炸,瞬間波及周遭的左鄰右舍,儘管事實並非如此、儘管寫出澄清文、儘管出現其他變因,都無法將前面劇烈的傷害化為虛無,這就是輿論產生的壓力!
真實情況是如何呢?除了當事人之外,其他人都只是猜測的旁觀者,可是旁人的捕風捉影,卻足以扭曲整個事件的觀點,一傳十,十傳百,每次經過一個人傳遞給下一位時,都會在原先的基礎上添加個人意見,甚至為了吸引更多人的眼球,會刻意誇大事實或是增加莫須有的情節,用一種全新的風貌,再次傳播給大眾。
輿論並不限定人數,小到兩個人之間的爭執,大到全世界的流通,只要能夠收發消息的地方,都會產生人與人之間的討論,進而演變成帶動群體思維的方向,用辯論賽的論點方式來陳述,剛開始觀眾會結合自己的思維去傾向正方或是反方,當辯手在闡述個人觀點時,會讓觀眾再次重新思考,最終發生變更想法的行為,就是俗稱的「帶動風向」,並產生捍衛兩個不同觀點的輿論戰爭。
通常輿論的主角,都是地位高、人氣高或是顏值高的人,因為容易吸引其他人的關注,往往被認定為生活的標竿,因此當說出口的話語和身體表達的動作,都會被無限制的放大,尤其是不小心說錯話的時候,容易遭受眾人的撻伐,甚至需要公開道歉和解釋才能平息,可是,你我都只是一個普通的人,也包含輿論下的主角,人有失足馬有失蹄,不經意的情況下犯下失誤的行為,這不是常見的狀態嗎?
可是在相同的情況下,卻會因為每個人的差異產生截然不同的標準,導致當事人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紛擾,時刻都需要警惕著,好似踩在秋天結冰的湖泊上,深怕一個不注意,就會跌入寒冷的水流中,不能夠急於求成,也不能夠放鬆展現自我,而是要隨時隨地保持最佳狀態,才能夠避免發生進退兩難的尷尬現場,雖然這個狀況經常發生在知名人物身上,不過身為普通人的你我,也需要重視這個問題,因為看似不相干的存在,說不定會在未來的某一天,也會將無名小卒推到輿論龍捲風的中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