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碗內 說碗外——金門民間用碗的紋飾及寓意下的的位置。M
呈現先民生活型態中普遍留下的遺跡,佔有相當多數量可考證。從出生到終老,碗大概是接觸時間最長久的日常器具之一,它的造型質料直接反映民生經濟條件的表徵,工藝技術加諸的裝飾圖樣,更助於瞭解時代背景的民俗習尚。
在農漁為生的年代,島民常以收成的部份所得,換取一套合宜使用的碗組,也將最好的碗器用來端盛供品,敬奉祖宗神明(供品俗稱菜碗),大家口子的碗底明刻著眾子孫私有的字記。若逢結婚用大碗分送湯圓給親戚鄰舍,或添丁十二日滿月用大碗送油飯時,受贈者回禮都須拿把品種優良的花生或豌豆之類的東西放置碗內,希望:「新娘女婿吃到老老老。」或「囝仔吃到老老老。」,然後將豆類留下作「種」,伺時機種在自家田畝中,圖個豐收喜慶的兆頭。
碗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也有許多的禁忌,例如:在飯桌上忌諱倒扣碗(有挑釁的意味),不能用筷子敲空碗(意為乞食的行為),觸摸俗稱破碗花的曼陀羅會打破碗等。即使稍開裂的碗也因相信會藏祟而丟棄不用。但建築裝飾的剪黏卻巧妙的用碗片碗底來作素材,防禦盜匪入侵的隘門上也插滿著尖銳的破碗片,在在都顯示碗具已超乎單一食器功能。閩南習俗喜以當代的新碗來封壙或副葬,提供出土文物最佳的斷代例證。破損不全的殘片,碗底圈足的厚度保護著紋飾的部份圖樣,海濱田野淺而易見,從多重採樣的角度串連起長期探究民間用碗紋飾的動機。
泉州灣早在唐代就是我國東南大港,宋元發展為世界性的商港,曾航載過無數的貿易貨品出入,明以後衰落到地方性的港口。金門島在這海域外,生活文化備受感染,本土曾見建窯的黑釉碗、兔毫紋碗、南方青白瓷植物圖樣印花碗等殘片。民間也採用地緣最近泉州附近諸窯口的碗器,大量遺留的青釉劃花碗殘片,裏飾劃花蓖劃紋,外刻複線紋,這種裝飾較早源自浙江的龍泉窯,後來影響到福建,而簡易的造型、流暢的圖案,正符合宋代的審美觀念。
沙美一帶開發甚早,該區發現的貿易青瓷也比較多,曾採集碗底凸印魚形的青瓷樣品,釉層淡雅分明,魚形是用模印再黏貼在碗心,鰭尾搖擺活潑生動,腹外壁飾蓮瓣紋,寓取年年有餘之意。魚的產子最多,自古深受國人的喜愛隱喻,漢代的工藝品常將魚描繪在各種生活層次裡,是吉祥如意、富貴有魚及多子豐收的瑞徵。一款明朝青花釉裏紅魚的臥足碗,在青花描繪的海藻或波濤繞匝的中間,也同樣黏貼著無釉彩的游魚,在東南亞各地就有完整的出土物。為供應大量民間用碗的需求,民窯青花碗的魚形簡單寫意,九魚代表著傳統多子多孫的觀念,嬰戲圖的九子有著同樣的含意。同時受佛教八吉祥法螺、法輪、寶傘、寶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的影響,魚的紋飾至今仍是民間碗器常見的圖樣。
明朝宣德的官窯愛好瑞禽瑞獸的紋飾,除了龍鳳紋之外,海獸有九海獸、十二海獸之分,有龍、獅、象、麒麟、馬、海貝之類,均長飛翅,其他常見有雙獅戲球、蓮塘魚藻紋。民間窯口群起效尤,金門民間用碗或多或少可見麒麟、海馬、海貝、戲獅、團獅、團螭、玉兔、仙鹿等紋飾。
︽瑞應圖︾書上把麒麟形容為:「麟者仁獸也,牡曰麒,牝曰麟,不踐生蟲、不折生草、不群居、不侶行、不食不義、不飲汙池、賢者在位則至。」牠與鳳同為天下太平的象徵。明末清初時局不靖,蒼生黎民更寄附碗中的吉意,避遭兵燹禍亂。這種神獸民俗上咸信聖跡圖上說的:「孔子生、見麟吐玉書。」所衍生的麒麟送子傳說,意味著聖明之世,此子長大後必為賢臣朝宦,在圖款的背面錢孔旁寫著「富貴長命」,迎合大眾的討喜心態。
蘇軾的陸探徵畫獅子贊生動的描寫如躍紙上:「圓其目、仰其鼻、奮髯吐舌、威見齒、舞其足、前其耳、左顧右盼喜見尾。」獅與師同音,太師列為官制三公之首,民俗上又以牠來避邪壓聖,所見的碗心畫獅,太多簡筆揮灑成一團形,與取意多子的團螭一樣。想必是在民間有一定受歡迎的程度,各種類似抽象畫法的造型皆有,青料色度發揮得淋漓通暢。
漢代石刻劃像中的月亮,一是月中有蟾蜍,一是月中有玉兔。晉代傅玄的擬天問中說:「月中何有?玉兔擣藥。」由神話中的憧憬,引申人們對中秋節的重視。月圓代表著家族成員的團聚、事務圓圓滿滿的期許。由於兔子的繁衍迅速,民俗上也認定牠是多子多孫的象徵,在那機警的雙耳及單邊的眼珠子上,可觀察到民間匠師嫻熟的表現技法。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