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談儉

發布日期:
作者: 南峽。
點閱率:1,698

自我懂事以來,我就意識到我家的經濟環境大不如人,別人家有冰箱、有電視,我們家什麼都沒有。因此,我常看到我的祖母和母親如何在茶飯裡刻苦,如何將一塊錢當兩塊錢在用:祖母吃完飯之後,總會用湯在碗裡繞幾圈,然後和著碗裡的殘飯餘菜一起喝下肚,整個碗吃到光可鑑人;在物資缺乏的年代裡,母親總會去收集親戚朋友不用的碎布,努力拼湊成一塊布,再替我們縫製衣裳;吃完飯的鍋巴,母親總是在下一餐,加些水用煮稀飯的方式,將鍋巴一起煮,務使一粒米都不許浪費。也許從小就是這樣的耳濡目染,「儉」早已在我心底扎下深根。
長大後,讀到司馬光的家訓「訓儉示康」,對司馬光,即便已是顯貴之身,仍奉行儉約的精神讚嘆不已。而在本文中提到,御孫曰:「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真是一語中的,不管是古今中外,這樣「因儉立名」、「因侈敗身」的例子不勝枚舉。文中又談及「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這幾句話真是警醒之至。每每看到社會版的新聞,絕大部份都是為錢而鋌而走險的,達官貴人是如此,販夫走卒亦是如此。總是在極度揮霍之後,想由奢返儉竟已變成「回不去」了,於是想方設法去貪、去竊取、去搶偷,到最後賠上自己美好的人生,不就是一個「侈」字在作祟嗎?
但是儉絕對不是吝嗇,不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也不為也。陳樹菊女士,一個菜市場賣菜小販,平日生活節儉,但對行善一事,卻能發揮「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精神,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也捐錢蓋圖書館,讓錢發揮最大的效用,她的善行義舉,至今都還是臺灣的驕傲;此外也有不少的老人家,不管是拾荒度日,或是靠著微薄的退休金過日子,他們平時都是省吃儉用、節衣縮食,但對於做善事,卻都是不落人後,這份大愛精神,同樣令人感佩。不是一味的存錢、省錢就是儉,錢若能用在對的地方,發揮錢的功能,這樣的儉才有意義,否則若淪為「守財奴」、「鐵公雞」之流,那就不是儉了,而變成是鄙吝了。鄙吝之人,雖坐擁萬貫家財,但卻與坐在黃金堆裡的乞丐無異,那人生還有何趣味可言?「授人玫瑰,手有餘香」,在自己能力範圍內,若能對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儉」就顯得意義非凡了,能助人,自己也能得到心靈上豐足,何樂而不為呢?
近年臺灣遭逢罕見的乾旱之苦,很多地區都限水了。雖然政府大聲疾呼要節約用水,但我行我素的仍不少。節水,也是儉的一環。只有身陷無水之苦的人,才知節水的重要。但為什麼一定要等到這一天的到來,我們才知節水的重要呢?才要力行節水的運動呢?如果每個人都能確實做好節水的措施,以臺灣的天候來看,我們還要擔心限水嗎? 二十幾年前,參加大學的山服隊。服務的地區是南投縣的仁愛鄉力行村。去時才知村裡嚴重的缺水,導致我們只能兩天用一小水桶的水來擦澡,用一小杯的水刷牙洗臉,生活的克難,此生未見,既給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也讓我們惶惶不可終日。即便後來不再缺水了,但省水似乎已成了全隊的共識,因為我們知道沒有水的痛苦。平時,在家裡我會用洗衣服的水來拖地,拖完地水來沖洗馬桶;洗米水、燙青菜的水,我就用來洗滌油膩的碗筷;洗菜水我可以拿來澆花;洗澡時,我必會在水龍頭下放臉盆來接冷水。這些水,可以用來洗襪子,洗完襪子的水也可以拿來沖洗馬桶。務使讓一滴水能夠用兩次。這樣的節水,也許省下的水費有限,但是只要能省水,我們都很開心,全家人也樂此不疲。想想看,如果全臺灣的人民都能這樣做,那省下的水不是很可觀嗎?屆時,我們還會害怕限水嗎?
儉,絕對不是一字口號,而是要身體力行。一貧如洗的人要儉,萬貫家財的人也要儉,「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即便充滿無限變數,但以儉去應萬變。行有餘力,再去幫助別人。儉不僅是一種美德,也可以是傳家之寶,是可以讓子子孫孫永遠享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珍寶。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