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水頭八景
日前在整理書架時,不小心掉落了一本書,彎下腰撿起來一看,竟然是多年前歸僑贈送的一本「寰球詩聲」,這本書是「新加坡新聲詩社出版的第六輯」,該書分四卷,卷一、社務活動,卷二、各國賀詩續編,卷三、獅島嚶鳴,卷四、四海交流。詩的作者係國內外諸詩人,詩的內容有賀詞、有友情的懷念、有遊山玩水的回憶,大部份是詩人們對其故鄉的景觀懷念與記敘。
我國的僑胞,為生活計,不得不身羈異邦,但個個心懷祖國,記得當時國父孫中山先生在組織國民革命黨時,曾經說及「華僑為革命之母」,這證實了僑胞的愛國心勝過於住在國內的同胞。如果吾國能建造優良投資環境,相信僑胞們,一定會回國投資的。
在收到這本書時,曾經大概看了一遍,初不以為意,認為是詩集之類,則與唐詩等放在一起,最近受了金門發展觀光、發掘金門故有文物的影響,突然想起了書中卷三、獅島嚶鳴第一一八頁,有鄉僑黃啟澍老先生的作品,謹將該詩抄錄如后:
村居雜詠八首 黃啟澍
(一)前水頭村
村居瓦屋築閭門,並建書齋課辰昏。
儒學前朝書卷氣,故園何計慶長存。
(二)鄉村小學
六十年間瞬已過,昔時同學剩無多。
溪旁澆植成蔭樹,教室門窗記手摩。
(三)矛山塔
六百年前造塔峰,兵災拆毀幻無蹤。
乘輪猶憶出洋日,塔影心中矗立容。
(四)將軍泉
山岩泉水號將軍,石罅潺溪細細聞。
甘露名茶知友伴,當中清氣益芳芬。
(五)煙燉坪
紅土山峰築小垣,烽煙告急徹中原。
隔江鷺島相呼應,煙火沖天兩地燉。
(六)上水龜
石如龜子上山泳,世以金龜作地名。
遠眺仰頭兼挺背,衝濤上水永難成。
(七)落水龜
海畔天成落水龜,寬胸空腹路多歧。
低潮兒女來嬉戲,石穴崎嶇舉步遲。
(八)將臺仔
磐石伸延入海中,周侯建築駐兵戎。
石圍垛堞圈三面,垛護官兵堞發攻。
此詩八首,正是記述前水頭的八個優良景點,茲分別介紹如下:
第一首前水頭村:前水頭的村居,大部份是閩南式的紅瓦古厝,在初建之時,享有擇一個時辰,上樑十八支的美譽,現為國家公園列入古厝觀光景點,在古厝之中,尚有書齋八幢,計四維堂、書房仔、卓齋、怡齋、懋齋、酉堂、下書房仔、題塔書齋,此八間書齋,各聘西席課讀兒孫,可說是居全島之冠,當時被譽為文里鄉之美名。
第二首鄉村小學:前水頭的教育,在清代多為私學,然後轉為社學,教的是閩南語音,讀的是四書、五經之類,若縣考中秀才之後,才補習京話語音,以備上京赴考之用,至民國初年金門建縣以後,申請獲准設立金水學校,於民國二十年校舍建築完成,回字形的式樣,以石板、紅磚、杉木、紅瓦為建材,柱子有方有圓,也是紅磚所砌成,是一幢古式古香的校舍,現為國家公園出資修復,暫借與銘傳大學辦理研究所之用。
第三首矛山塔:這座塔全島民眾均稱曰「水頭塔仔」,在塔仔後的海,向西面至金龜尾一帶海墘,在抗戰之前,每年的秋、冬、春三季裡,有福建石馬一帶的漁民,到這裡來捕魚,他們攜家帶眷,在海墘的沙灘上,搭建簡單的住所,住在海墘,以虎網的網具,定置在海中捕魚,每天日夜兩潮汐,可在網的網袋末端取魚二次,若魚獲在千斤以上,則自己用帆船載到廈門去販售,若魚獲無多,則由魚販挑至後浦市場售賣,抗戰前的遊客,均先爬上塔仔頂,居高臨下,遠眺金門的風景,次即步行海灘,看虎網捕魚及大陸漁民的家眷穿著與生活方式,最後是轉至金龜尾北面飲將軍泉水才轉回家,可惜矛山塔為國軍安全需要,於民國五十年間被拆除,聞近年來金門縣政府已在籌備復建中,相信很快就可看到新塔的風貌矣。
第四首將軍泉:該泉水出自石罅,清津甘冽,昔賢厝盧若騰曾攜童步行四華里來汲水回留庵煮茗,又胡璉司令官駐太武山時,每天均派車來汲水應用。這證明了水質之佳,無其他泉水可比。近代有自來水及礦泉水,此泉竟已乏人試飲矣。
第五首煙燉坪:煙燉坪建在獅頭山頂上,大約有七、八十公分高,五公尺左右見方的平方台,作為放煙火與廈門方面告急聯絡之用。
第六首上水龜:上水龜是海邊的礁石天然所形成者,每潮水漲至七、八分時,便可看到有一隻龜子在海面上玩,向著岸上,作游上岸的姿勢,此金龜尾的地名,大 概有此天然石龜而得名也。
第七首落水龜:這落水龜的龜身比較龐大,且有石洞可爬上龜背,頗受兒童爭著玩之處,看誰先爬上去,此兩龜形相距約三百公尺左右遠,正是現在塔山電廠的西南端海邊。
第八首將臺仔:此將臺仔是明代金門所城的城外駐軍之處,可遠眺海上來往船隻,亦作操練與點閱兵士之用,國軍駐金時,垛堞被折卸作工事之用,只伸入海的磐石而已。
以上八個景點,若能加以整理、活化運用,相信對金門發展觀光,定有莫大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