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多
舊稱「吧哩嘓」的新竹縣新埔鎮,位於鳳山溪流域中游,原為平埔族打獵的荒埔,由於清廷對於渡台開墾的政策影響,直到清乾隆49年(1784),客家族群才陸續移居於此,開墾了荒埔,於是,地名被擦亮了,新埔在導航座標上一直是溫馨的召喚。
客家族群移居新埔後,陸續開發農田,種植稻作與蔬菜;19世紀初,新埔已成為蔗糖、茶葉和樟腦三大經濟作物集散地,也因商業活動而形成了熱鬧的市集,境內古宅數量多,見證新埔的繁華,也留下樸實生活風範。擁有三街六巷九宗祠歷史建築,人文景觀豐富的新埔,是值得細心聆賞的小城,沒有車馬喧嘩,一眼望去盡是浪漫的田園景色,晨昏之間,呈現不同的美。
路過新埔,許多故事滑過眼眸,我只能放慢腳步輕輕走過曾經年輕過的聚落,在老街的風華中蒐集遠去了又近了的歲月風華。新埔遺留下來的古厝有100多棟,也擁有全國最密集的宗祠三級古蹟,分別為古色古香的潘氏古宅、劉氏家祠、劉氏雙堂屋,以及位於宵裡溪畔,有「鐵血詩人」之美譽的文學家吳濁流先生的故居,其中,吳濁流故居「至德堂」是三合院建築,也就是客家人俗稱的伙房屋。伙房屋的建築形式、格局,凸顯了客家族群的居住文化之美;如興建於公元1861年的潘氏古厝,是客家女詩人杜潘芳格的出生地,石造門樓為優良的泉州石,屬於雙重院牆的三合院建築,堅實的框構、嚴謹的空間組織以及嚴密的防禦體系,是台灣罕見的特色;而興建於公元1864年的劉氏家祠,為一進三橫屋的三合院建築,格局方正,大量採用燕尾屋脊,因此人們稱劉祠有「三多」,──燕尾多、匾額多、功名多。
新埔在溫潤的歲月中,依然保留了傳統的客家生活習俗。境內丘陵地多,每年九至十二月,來到旱坑里,映入眼簾的盡是一片黃橙橙美景,曝曬於陽光下,宛如金色小球般的柿子,享受著暖活的日光浴,經過「九降風」的洗禮後,就是饕客們愛不釋手的柿餅。另外,粄條一直被喻為客家經典美食,坊間有「北新埔、南美濃」之說,新埔人喚它「粄條」,美濃人稱它「面帕粄」,新埔街區粄條店近百家,大多分部於中正路、和平街及成功街週邊。路過時,別忘了歇歇腳,吃一碗粄條再繼續趕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