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凌寒花綻豔

發布日期:
作者: 宜嵐。
點閱率:1,244

ㄧ、山櫻早春發
隆冬時分,朔風獵獵呼號,寒氣侵襲肌膚,彷彿成了寒冬裡所見到的典型天候;給人的刻板印象總是「隆冬到來時,百花即已絕。」幾乎已成了浮現在人們腦海裡刻板的冬日景色;然而,我卻發現有些花朵,不受「寒天催日短」,「地白風色寒」的影響,照樣凌寒綻豔,呈現鮮紅奪目的花顏!
那個冬日的早上,我向窗外遠眺,看到可愛的陽光穿過灰白色的雲層照向大地,便興沖沖地騎車出門,在住家附近防汛道路上看花賞景!
時序才來到二月初,回程便在圳頭的道路旁,望見幾棵早開的山櫻花,點點紅蕊綴滿枝頭,一眼望去滿樹殷紅,橫逸斜出映入眼簾,真是美麗極了。正如唐‧呂溫詩所稱:「山櫻先春發,紅蕊滿霜枝。」
山櫻花大約在新年過後,到二月底這段早春期間,也就幾度春雨中,山櫻花就開花了,翩然帶來春天已到的訊息!唐方岳《入村》詩云:「山深未必得春遲,處處山櫻花壓枝。」當作者在暮春時節來到一個小山村,就看到滿山櫻花,即使在山中其他花種都沒有開花的時候,就看到山櫻花壓枝低了;儼然突顯櫻花不畏霜寒的特性!宋范成大也於《初見山花》詩曰:「三日晴泥尚沒幾,幾將風雨過年華。湘東二月春才到,恰有山櫻一樹花」!
據記載:櫻花屬於薔薇科櫻屬落葉喬木,有百餘種,大體分為觀賞櫻花和食用櫻桃。觀賞櫻花在古代稱為「山櫻」,山櫻花色艷麗,古人曾作詩詠頌,如:南北朝文學家江總的《春日詩》:「水苔宜溜色,山櫻助落暉。浴鳥沈還戲,飄花度不歸。」;又,南朝(梁)文壇領袖沈約《早發定山詩》也有「野棠開未落,山櫻發欲然」詩句。
每年到了賞櫻季節,各地景點紛紛開放參觀。武陵農場、大同鄉、淡水天元宮都是著名的賞櫻景點,就可以見到人潮熙來攘往,絡繹不絕。遊客觀賞眼前花團錦簇,美不勝收,不禁心醉神馳,儼然已達渾然忘我之境!
最後,爰以古文詩一首描述實境:
又見山櫻早春發
繁花紅蕊滿枝椏
耐霜凌雪皆其性
博得遊人眾口誇
二、嬌豔野牡丹
由於入冬後,綿綿細雨接連下了一段時日,我也好久沒有前往望龍埤了,那天午後雨過天青,便把握機會前往一遊!
雨後的郊野,顯得格外清新翠綠,我也就一邊緩緩騎車前進,一邊悠閒地左顧右盼;猛不防,忽然眼前一亮,我的視線被一棵開滿紫色花朵的樹木攫住了目光,禁不住好奇心的驅使便下車端詳,原來是比較罕見的野牡丹--大花榮耀木!
野牡丹為野牡丹科野牡丹屬灌木,其中70%以上分布於南美,野牡丹科觀賞植物在綠化中使用非常普遍,主要是蒂牡花屬的巴西野牡丹、角莖野牡丹、大花榮耀木等。
定睛一看,野牡丹花朵由五片花瓣組成,花色為紫色,在陽光下搖曳生姿,令人驚艷。據悉它的花苞陸續開放,花期可達全年。
野牡丹為野牡丹科野牡丹屬的植物,原產於巴西,因野牡丹在眾多野花之中,最為艷麗頗有牡丹的雍容華貴,故而得名。野牡丹,不是野生的牡丹。關於她的名字,雖有牡丹名,卻與牡丹無關,不若花中之王牡丹那般雍容華貴,卻有一番脫俗的鄉野靈氣,也稱得上是野地的花中之后了。
關於野牡丹有一個傳說,據說相傳在南投山區有個民間故事,清朝嘉慶年間,住在水社山區喜歡穿紫色衣服的高山女子美佳和漢人王留互相愛慕。嘉慶時漢人與水社山區原住民之間雖然有貿易但是很少接觸,兩人想結連理不被族人同意。於是在一個夏日午後決定私奔,相約在一株老樟樹下等候,不料午後一場雷雨,一個驚天動地的大劈雷把樟樹劈成兩半,先藏在樹下的美佳也慘遭雷擊,全身燒成木炭。王留趕到時只看到剩下灰燼中的幾片紫衣碎屑,混雜在野草當中。不久,草木重新萌芽,開出美麗的紫花,就是野牡丹,族人皆認為是美佳的化身。
宋.陳與義曾有詠牡丹詩云:「山野吐芳又何妨,人間世事本無常,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可見野牡丹自古以來,便是文人雅士非常喜愛的花朵!
三、亮麗豔紫荊
冬日早上我前往寒溪漫遊,遠遠就望見道路旁整排的豔紫荊又開花了,鮮豔奪目的紫紅色花朵,深深吸引住我的目光,讓我不由得加快腳步走了過去。
此刻正是紫荊花開時節,碩大的花朵正在枝頭上怒放,樹樹繁花似錦,眼前繽紛的鮮艷花瓣,簡直就像熊熊燃燒的火焰。
紫荊花的花期介於冬春之間,盛開時奼紫嫣紅,美麗極了。杜甫詠紫荊的佳句:「風吹紫荊樹,色與春庭暮」,道出了紫荊的花美和著花的時令,意即當暮春時節,芳菲漸凋零,紫荊仍然花開滿枝椏。紫荊花先於葉片發出,花朵大如手掌,在微風中飄散著沁人心脾的幽香。五片花瓣呈鮮紫紅色,瓣面上有白色脈狀彩紋,中間花瓣較大,其餘四瓣兩側對成排列,花冠形態優美,綠葉紅花交相輝映。花兒三朵一簇,五朵一堆,沿著紫紅的花莖爭妍鬥艷,歡天喜地綻放笑臉,似乎在為自己可以提供人們賞心悅目的視覺饗宴感到歡欣!
紫荊花的葉片脈絡分明蒼翠欲滴。在冬日陽光的照耀下綠得耀眼,綠得透亮,映照五瓣嬌豔的花兒,一簇簇開滿了枝頭,紫紅的花顏色彩鮮明,乍看之下就像繡在綠絨上一般。
紫荊花葉子有一種韌性,無論風吹雨打,那葉子從不輕易飄落,在寒風中昂然挺立,有著傲霜耐寒的特性,雖然置身於嚴寒中也不退縮,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實在值得我們學習;而紫荊花之所以能綻芳吐豔,全仗綠葉扶持,因此,綠葉默默的奉獻精神,也是功不可沒。
據相關文獻記載,紫荊之名首見於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紫荊樹》中的一個典故:「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議分財,生貲皆平均。唯堂前一株紫荊樹,共議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樹即枯死,狀如火然。真往見之,大驚,謂諸弟曰;「樹本同株,聞將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勝,不復解樹。樹應聲榮茂。兄弟相感,合財寶,遂為孝門。」京兆田真,與弟弟田慶、田廣兄弟三人,在父母過世後共同商議分配財產,老家所有的錢財珍寶都平均分光了。最後只剩下屋前庭院裡的一株紫荊樹還沒分妥,兄弟三人商議結果,決定在第二天砍成三段,每人分一段。不料到了隔天要砍樹的時候,還未動手,卻發現紫荊樹在一夜之間已經枯死,就好像是被火燒焦了一樣。大哥田真看到後,大感驚訝,對著弟弟們說:「紫荊樹本是同根而生,聽說將要被砍下分開,感到難過傷心,變得憔悴枯萎,自己先枯死,難道我們人類生為萬物之靈,反而不如樹嗎?田真說著說著,忍不住悲從中來,便哭了起來,於是,兄弟三人決定不再分割紫荊樹了。屋前的紫荊樹一聽到不砍樹了,便又奇蹟似地重生過來,而且比以前長得更繁榮茂盛。三兄弟因此大受感動,彼此和好,財產共有,再也不提分家的事。從此,田真兄弟一家也成為孝悌的好榜樣。這段故事,唐代著名詩人李白《上留田行》曾有詩云:「田氏倉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荊。交柯之木本同形,東枝憔悴西枝榮。」詩人用紫荊台田氏兄弟分家的故事,激勵後人兄弟團結,共享美好,可謂語重心長,耐人尋味。
在寒冬季節又見紫荊花開,紫紅色的花蕊點綴了原本單調沉寂的視野,而傳說的故事更有如暮鼓晨鐘發人深省,真是生活中的賞心樂事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