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廈門
台灣小吃世界聞名,我一直以為這可能是主觀上的看法,因為飲食實話說,應該屬於習慣的養成,所謂「鍾鼎山林,各有所好」,你認為好吃的,我偏不以為然,但在一水之隔的廈門呢?氣候、風土、生活習慣,其實差異不大,說到吃雖然有它的特色,但我還是要說:「還是台灣(金門)好!」
廈門東西文化匯聚,各地美食并茂,地方風味與外鄉美食,交流融入,極其備。要品嘗鮮爽嫩滑的粵菜,百菜百味的川菜,清鮮爽口的潮州菜,香酥鮮脆的京菜,清淡味雅的淮揚菜,別具風情的傣家菜、餃子宴、清真菜,廈門因為本來就是一個充滿外來打拚人口的商業都市,所以基本上,幾乎都吃得到,各省份的著名菜式,固然都堂而皇之的在街頭巷腳安家落戶,還有一些各國的專門餐廳亦散落在人聲鼎沸的鬧區裏,台式、法式、日式、美式、義大利西餐廳,雖然數量不算多,但是已儘可滿足,他鄉遊子嚮往家鄉味的需求!
我並不是一個懂吃之人,通常只要不是太稀奇古怪的食物,已足以滿足口腹之欲,但入寶山又豈能空手回,在地大物博的祖國想有不少知名且流傳久遠的經典飲食,若真要嚐個夠,恐非經濟及時間上所能允許,是以有計劃的在廈門覓食各類小吃、名菜,倒也不枉此行!
當然,首先要提的是:一般在異地吃到的他鄉菜式,通常是只得其型,未獲真髓;舉例來說,我曾在台北、重慶、長沙、廈門都吃過所謂的『麻辣鍋』,在不去深究到底誰是正統的前提下,還是長沙及重慶的好吃,雖然兩者在辣的程度上及口感上還是有顯著的差異,但還是可以感受到那種道地的濃郁,及澈底的滿足,倒不是我們吃得慣,只是在當時,在現場就有那種「當屬於斯,長於斯」的感覺,及對食材運用極致的一份感動,當然,更多的時候我寧願去享受台北的改良版,這還是習慣問題。
當然,身在廈門,自然要極力的去關注當地的特色小吃,廈門的特色小吃款式繁多,而且極富鄉土味,重點是價格便宜;主要有土筍凍、海蠣煎、麵線糊、炒麵線、薄餅、燒肉粽、花生湯、韭菜盒、炸五香、油蔥果、沙茶麵::等等,真是應有盡有。另外同安的大封蹄膀、第一包(子)亦堪稱一絕,好吃又實惠,真可讓人吃得盡興而來,滿意而歸。
其中,特別要提的是廈門的沙茶麵,嚴格說『沙茶』並不是廈門的特產,應是源於印尼或馬來西亞,沙茶原本應讀作『沙嗲』,到了飲茶成風的中國人嘴裡,便順口叫做『沙茶』,又閩南語中的『茶』又和『嗲』諧音,所以就湊合著用到現在,這可不是我掰的,是聽一個老食客講的。用沙茶煮麵,鮮美醇厚,甜辣可口,風味獨特,日子久了,便成了廈門一道中外合璧、土洋結合的特色小吃。特別是湖濱南路四里的沙茶麵,更是遠近馳名。那裡的沙茶麵,經過近二十年的烹製,形成了自己的風味,色艷、香濃、熱辣、湯稠,聲名遠播,堪稱一絕。只要一得空,我常會不辭辛勞,去那兒解決民生問題,廈門的街頭巷尾,你到處都可以吃到沙茶麵,但是,能像四里的沙茶麵店,在精心研制沙茶麵,保持風味的同時,還能以滿足各類顧客的不同需求,配備形形色色的各種佐料,以求沙茶麵發揚光大的,似乎不多。
當然,身為『金門廣東粥』的擁護者,不得不去比較一下在廈門吃得到的粥,自然,粥的煮法有千百種,端看你放的是什麼材料,值得一提的我認為是魚粥;魚是閩南沿海的特產,近水樓台先得月,把特產變成風味小吃,自然最具特色。我在廈門吃過一種『嘉臘魚粥』,魚肉越煮越結實丰滿,粥汁黏稠濃郁,吃來滿口生香,魚肉甚至還有點黏牙,真是值得回味!
要認真的去品嚐廈門的小吃之美,其實還真的要在街頭巷尾間尋覓,東北粗獷的麵食,閩南精細的菜式,川湘衝腦的嗆辣,台灣略甜的口感:::::等等,都很容易在不起眼的食攤上看到,同樣的東西,有時在餐廳往往需付出數倍的代價,當然,氣氛、裝潢、服務本來就是要錢的,該怎麼選,只能看你自己的需要;吃在廈門真箇便宜嗎?以一家四口為例,在自己可以開伙的情況下,通常每天的菜金,不會超出人民幣二十塊,照樣有魚有肉;當然,你要高級,一桌三、四千塊的筵席比比皆是,如何過日子,存乎一心和當時的需要!
我常認為金門的特色小吃,比大陸的任何一個地方,甚至台灣都不遑多讓,只是在包裝及宣傳上差了點,比如,金門的「廣東粥」,明明比道地的「廣東粥」更具特色,為什麼硬要竊名自抑?正名為「金門粥」不好嗎?另外蚵仔麵線、蚵仔煎:::::等,亦均迥異於台灣及大陸各地的作法,吃來「鄉味十足」,何不正名發揚光大呢?
如果那天能在廈門的街頭,吃到道地的金門粥、蚵仔麵線、蚵仔煎,該是一件多幸福的事!(系列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