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滄海一粟集》「掬一把黃河土」讀後

發布日期:
作者: 樂山。
點閱率:1,076

壹、前言:

說起我和振良兄的淵源,源自讀高中時代,有一次,鄉籍俊彥表叔陳龍安先生,有一份崑崙雜誌托我轉寄給他,從而,開始了我們之間的悠久情誼,屈指一算,已有漫悠悠的三十年了;尤其,是晚近的這十幾年來,時常有機會陪同他,到地區的各個國小校園裡,向我教育界先進學習國語文,才跟他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交往。

就地區的教育界先進來說,在國語文方面,造詣深厚的老師不知凡幾,但是每當教育局的長官,要我找一位最佳拍檔時,每次浮上我腦海的不二人選,卻都總是那三個字│黃–振–良,說實在的,這些年來,我之所以還敢在語文教育這塊領域上闖蕩下去,就是因為有這樣的一座靠山在,讓我能無後顧之憂,我才能恣意的揮灑。

貳、書名、筆名、鄉愁:

振良兄把書名,取為︽掬一把黃河土︾,實在是寓有深意的,他像似在為讀者訴說,「擁抱母親河│黃河,竟是如此的不易。」振良兄有一「黃裔」的筆名,應該蘊含著「炎黃的後裔、母親河│黃河的後裔」的寓意;他在本書中,無邊無際的鄉愁,應該是來自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給他的觸發與靈思,一種對於「根源」、「血緣」、「臍帶」的無盡思念與懷想。

個人以為,︽掬一把黃河土︾可能的象徵意涵,最少有下列四端:

一、「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心頭塊壘。」(參見︽深烙的夢痕│序︾)

二、「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參見第壹輯︽掬一把黃河土︾│︽中原古都之旅︾)

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參見第貳輯︽共飲長江水︾│︽煙雨江南行︾)

四、「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稍留。」(參見第參輯︽蜿蜒瀾滄江畔︾│︽西南邊陲之旅︾)

綜而言之,︽掬一把黃河土︾一書,基本上是作者魂牽夢繫著故土,有朝一日,當作者親炙夢土,稍事沉澱後的一種情感紓發,一種直紓胸臆的情懷;基本上,它是一個知識份子,對故國的一廂眷顧、一份依戀、一種濃得化不開的原鄉情愫。參、嘔心力作、原鄉情懷:

這一點,當我們檢視振良兄的歷年著作,其所表現的愛鄉、愛校、愛學生情懷,益加讓人深信:作者一貫堅持的創作動機,其實是一脈相承而且有跡可尋的。如若不信,請參看下列部分著作,當可見一斑。

一、︽國小學童語文應用上常見的錯誤研究︾(1984 教學研究)

這本書,基本上是作者對自己認真投入教學工作後的一種肯定與省思,也是對學生、對國語文教育一種關心情懷的展現。

二、︽國民小學訓導工作淺談︾(1988 教學研究)

這本書,基本上是對自己從事訓導工作有年的心得與期許;它對初次接觸訓導工作的老師,有一定的啟發與協助效用。

三、︽金門古式農具探尋︾(1996 鄉土文獻)

這本書,基本上是對屬於自己那個時代的農具,作系統化的整理,一方面,為自己的童年作個註腳;另一方面,也為我們的年輕學子,上了最寶貴的一堂鄉土教材課。

四、︽金門民生器物︾(1998 鄉土文獻)

這本書,基本上是對自己那個時代的民生器物,作一完整的整理,作者試圖為自己的童年留個紀錄;也想據此告誡年輕一輩的學子:不要忽視先人的智慧,他們的心血結晶,往往是我們取法的榜樣。

五、︽掬一把黃河土︾(1998 散文集)

本書給我們的啟示,詳如(參、書名、筆名、鄉愁)所指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請大家細細去體會。

肆、我們的期許:

眾所週知的,振良兄成名甚早,其早年散佚的篇章,應該不在少數;好在振良兄以收集古早器物為終生職志,可能已有寫歷史的計畫;籲請振良兄,把早年的作品結集成書,除為自己的青澀年代留個紀錄,也為金門苦難的烽火歲月,做個歷史的見證。

最最重要的,請大家利用炎炎夏日,發心來一起閱讀振良兄的力作––︽掬一把黃河土︾這本好書。

有道是:「閱讀天地闊,書中日月長」,聰明如你,還在等待甚麼呢?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