踽踽人生路——《失去的春天》自序
人生的機遇有時是難以想像和預料的,在高學歷掛帥的今天,想不到我這位靠著自學、獨自摸索,而在文學園地裡踽踽獨行的老年人,書寫出來的作品,竟能獲得評審們的青睞,列入︽金門文學叢刊︾出版發行;它或許是我此生最大的殊榮吧!
不可否認地,在浯鄉這塊文學園地裡,我並非是一個勤奮的園丁;甚至還是一個被通緝過的逃兵。爾時的懵懂和惰性,中斷我二十餘年的燦爛時光、青春歲月;讓我在文學的扉頁裡,留下一段空白。雖然它曾經帶給我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創作靈感,但無情的光陰卻一去不復返,銳利的筆尖已生鏽,桌上的墨水已乾涸,潔白的稿紙已腐蝕,徒留滿頭華髮在人間。然而,面對這塊孤立在福建南端、九龍江口外的小島嶼,面對這片曾經被炮火摧殘和蹂躪過的土地,面對著先民遺留下來的田園和宅院;莫不懷抱著一顆感恩的心,以及一份誠摯的敬意,只因為它是孕育我成長的母親。
而今,金色的年華已走遠,二十餘年後整裝再出發,已是物換星移、日薄西山的老年時。兩岸的軍事對峙已逐漸地和緩,無情的炮火已不再蹂躪這塊島嶼,實施近四十年的戰地政務,在島民的期盼下,終於宣告終止;長久被壓抑的言論自由也同時獲得解放。因此,我試著以文學之筆來記錄那個悲傷的年代,想為讀者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或一篇小說;而是為生長在這方島嶼,與走過烽火歲月的島民做見證。於是我以青春和愛情做為本書的主題,讓歲月隨著時光流失,讓情感因環境而生變,讓渺小的生命回歸到原點;更讓我們緬懷六十年代艱辛苦楚的農耕歲月,以及軍管時期、戰地政務體制下的悲傷和恐懼。
人的思想往往會隨著歲月而老化,環境也會因社會動盪而變遷。當︽失去的春天︾在「浯江副刊」連載後,我深深感覺到,文中尚有言不盡意之處,然我並沒有刻意地去修飾和美化,只想保留當初創作時的那份老純真。因而,它距離完美尚遠;雖然文學美其名是用藝術方法來描寫人生的作品,亦是真實人生的反映,但讀者往往會憑藉著個人主觀的意識,做不同的解讀和詮釋。冀望讀者們,對一位自小失學的老年人,毋須過於苛求。請以讀小說、看故事的心情,讀完每一個章節;讓陳大哥、顏琪和黃華娟的身影,在你們心中長存。讓浯鄉純樸的民風、怡人的景緻,在你們腦裡蕩漾。也同時獻上我虔誠的祝福:願你們生命中的春天,永遠光輝燦爛!
面對悠悠蕩蕩的人生歲月,內心焉能重萌輟筆的意圖。儘管頂上無烏紗,胸前無勛章,復無傲人的學歷、得獎的次數可炫耀。然而,文學卻猶如是我心中的春陽;當我踏上這條不歸路,即使它崎嶇不平、坎坷難行,我依然會一步一腳印,無怨無悔地走到它的盡頭::。
感謝同在這方島嶼,相互扶持、相互鼓勵的朋友們!
二○○三年七月於金門新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