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番薯王自序》鮭與歸──我的島嶼書寫心路

發布日期:
作者: 楊樹清。
點閱率:632

●鮭

太平洋產鮭魚,每逢夏季就到河床內產卵。小魚孵出來之後,離開河水,由向大海求生,迭經四至六年的成長歲月,再尋母魚的來時路,游回淡水河。這段苦渡歷程,因為得逆流而上,要與水流的沖力搏鬥,必須一而再、再而三地躍過瀑布,越不過,猶未產卵之際,就會死去。鮭魚也常會因為河水乾涸,被困在淺灘或河床上,面對死亡。

為了守住家園,也為了下一代的出生,鮭魚不避天然險阻,堅勇地奮鬥:腹向上,背向下,在湍流中,用背觰向上游爬。「在來處生,在來處死」,道盡生命的悲喜調。

金門族群地處飽受滄桑的島。中原南來,再因土地貧瘠謀生不易,紛又移向澎湖、台灣、南洋、北美開闢第二鄉。

少年十五二十時的出鄉關歲月,「六亡、三在、一回頭」,少數在異域闖出一片天地者,必以「僑匯」回鄉,或濟助族人,或築路、興學。心繫母島之心,不正符合鮭魚心情?

處處充滿洋樓空間的水頭村為例,每一棟建築,都寫著異邦遊子的愛與疼惜。赴印尼麻里吧板經商致富的黃輝煌及黃廷宙,各別於一九三一年匯一萬餘銀元建得月樓及番仔樓。在印尼從事土產買賣形成鉅富的蔡開國、蔡清竹叔姪,一九二五年銀信返鄉予前水頭族人建一中西合璧的兩落大厝。推溯至清乾隆三十一年,擁有十八艘「三支帆」,人稱黃百萬的黃俊,也捐銀在家鄉建構「酉堂」作私塾教場所,再以金沙的山后村為例,族人王敬祥在東瀛創立復興公司,從事銀行、豆類、煤炭生意,飛黃騰達後,猶不忘返鄉築路造橋,並蓋了十八棟二進大厝供族親居住。一九二二年間,旅星金僑蔡嘉種、陳景蘭、陳煥武等人感於金門對外交通不便,遂號召組織金門輪船公司,建造金星輪一艘,川行金廈。

之於出外人,金門人說是「落番」,民間流行一句俗諺「去三兩年仔,就著倒來」,無論是明清清季遷徙澎湖、台灣,或民初去了南洋,或就近的廈門、漳州、泉州,縱然是未再返回鄉門,他們對待土地的根源之情依然深藏,「僑匯」是表達愛鄉的一種方式;在異域建同鄉會館、祀神明、蓋金門厝、組織九八行、估俚間等,則是世世代代身為「金門族」的一種情境。

金門之可探,豈止於地處閩南的軍事之島。更在於饒富獨特氣質的島嶼文化與海洋性格,並且深具延長性;它的特殊性,超乎中國各邊界島嶼。「金門族」,從六千年前的貝塚文化及出現的聚落型態,迄明隆慶、萬曆以後,「倭寇就殲,海上安瀾,遠涉重洋者有之」,或如一九四九年國共戰爭,十月十七日兩岸阻絕,金廈水域斷航,四千多鄉能搭上返金的最後一班船,從此滯留大陸作了「兩岸邊緣人」;再如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戰爆發,大批鄉人在政府安排下,疏散至台灣各鄉鎮居住,自此成了「新台灣人」。留在金門者則成了「未淪陷的大陸人,講閩南話的外省人」。一九五六年以後,金馬實驗戰地政務,福建省政府被遷到台灣省新店鎮,島鄉戒嚴,往後漫長的三十六載軍管歲月,又一次改變了金門族的原鄉文化生態。

一九七八年,我在料羅灣搭上了「登陸艇」(LST)航向南台,高雄十三號碼頭下船,再乘平快車北上,從此謀食於台北的紅塵煙囂間。

許多年以來,回首個人與金門島鄉族脈動的過程,有機會探訪島內外的會鄉社,得以和各界同鄉互通有無,把酒話桑麻,它可能是在安平、鹿港、艋舺的金門館前凝視駐足;或是在同安大嶝島傾聽大小嶝人的「金門母島情結」;兩岸軍事演習再次拉高對峙氣氛,在廈門和平碼頭及黃厝灣俯視金廈族的風雲變幻;在南洋紅燈碼頭看著金門異鄉人於估俚間搶地盤、討生活的辛酸面;在新加坡金門會館和一群祖籍金門的作家談論「文學回原鄉」;在香港金門同鄉會傾聽金門族的九七情結;在北美中國城的「金門中心」尋找多元文化國下的另一種鄉情之音。

(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