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婦人週記》多給媽媽十分鐘
早上送兒子上學,在路上看到了一對母子在「吵架」,那孩子跺腳使著性子,做媽媽的氣極敗壞地提高音量:「我說不行就是不行,快遲到了你給我走快點!」
「媽咪!那個媽媽說話好大聲哦!妳以前也和她一樣耶!可是妳現在不會了。」兒子拉拉我的手,和我會心地笑了!
在還沒結婚的時候,和友伴走在路上,看到對孩子大呼小叫,喝罵孩子的媽媽,總會和友伴一起不以為然地「批評」:那個做媽媽的真沒修養,會在路上教訓孩子的人,根本是在家裡「沒本事 」把孩子教好,又何必在外面教訓孩子給別人看呢?
直到自己有了孩子後,每天面對要起早趕晚,又要上班又要帶孩子的生活,才體會那些會在路上罵孩子的媽媽們真的未必是修養不好或EQ不夠,而是「時間不夠」啊!
記得那時,每天早上趕六點五十分的交通車,所以得早早把孩子從被窩裡挖起來送到保姆家;夏天還好,冬天怕他受涼,幫著睡眼惺忪的他穿了一層又一層的衣服活像個小雪人,這光是穿戴妥當就是件耗時費事的「工程」了。
孩子漸大,開始有自己的「主見」,出門穿鞋要自己穿──趕時間耶!看他穿個鞋捏捏弄弄地磨蹭半天,乾脆三兩下幫他穿好,偏他就哭著「凌遲」妳:要妳脫掉,他要自己穿(是媽媽說過長大了要自己穿的啊!)。下樓時要自己走──時間快來不及了,妳抱起他「三步併兩步」衝下樓,他就是鬧著堅持要妳重新再回去:他要慢慢「兩步一階」地自己下樓(是媽媽說過長大了要自己走不能再抱抱的啊!)。這要是在平常會給他拍拍手說他好寶貝,可是這當兒就是會忍不住「氣急攻心」地冒火;眼見時間一分一秒地逼近,最後就是會忍不住地開罵,然後,就看到怒氣沖沖的媽媽和噘嘴哭哭啼啼的小孩走在路上;事後,就會有滿心懊惱的媽媽和一肚子委屈的孩子。
可是通常,這樣的畫面總又會重演。
到了孩子再大些,老二也加入了,時間被分割成兩份,這時媽媽的「時間管理」應該進步了些才是,可是,總有些「突發狀況」是妳無法掌控和預知的。臨出門:大的才說要大便,妳能罵他為什麼早不大晚不大偏在這節股眼兒大嗎?還是叫他憋著到學校才大嗎?妳叫他:「快點大!」,偏他跟妳說便便還不出來;小的這時候哭著說要抱抱,妳一邊抱著小的,一邊對著廁所那個大的吼:「大快點!」,小的被妳的嗓門嚇得哭得更大聲,大的被你吼得便便又縮回去,時間更逼近了──這種情況下的媽媽怎還溫柔得起來呢?於是這時候,「心急如焚」的媽媽就會「變身」成為孩子眼中的巫婆。
想到自己每天從吃飯、穿衣,甚至連大便都在催著孩子「快點!快點」,我自己都「心驚」。
「不要一直對孩子說『快點!快點!』,久了會讓孩子變成被動,因為他不需要學習主動,反正該做的時候媽媽會來催;甚至孩子可以從媽媽催促的音調、頻率來分辨到底有多急?」那些專家在書中如此語重心長地警告著。
可是:::就是時間不夠用啊!或許你要說是時間管理做得不夠好,但總有無預警的家事、瑣事、孩子的事打亂掉妳的「時間規劃」,那不只是考驗媽媽的耐心、體力,更是考驗運氣:天曉得什麼時候會有什麼狀況要妳「接招」?
自己曾經如此地走來,如今看到「似曾相識」的畫面,我總感到有種「心疼」的心情,心疼那些焦躁慌亂的媽媽,心疼那些委屈哭泣的孩子。其實,他們只是需要多十分鐘;如果能多給媽媽十分鐘,媽媽就不會老是拉著嗓門喊:「快點!」。如果能多給媽媽十分鐘,媽媽就能有耐心面對、安撫孩子一點點的:也許只是想撒嬌的小情緒。如果能多給媽媽十分鐘,哪個媽媽不希望自己能優優雅雅地?每個媽媽當然希望自己和孩子每天都能有個愉悅的開始。
所以,下次在路上看到氣極敗壞的媽媽和噘嘴或哭泣的孩子,請您先別急著「批判」:請您用包容的心看待,請您想著:如果能多給媽媽十分鐘,那個媽媽也會是個溫柔的媽媽。
媽媽只是但願能有多出來的十分鐘。
僅以此文獻給那些奔波於家庭、職場,兩頭燒的偉大媽媽們,您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