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寫生.追懷──寫在「驅山走海」第六回年展之前

發布日期:
作者: 洪明燦。
點閱率:818

「驅山走海」第六回年展將在今年十二月七日舉辦,距離一九九八年首展已有六個年頭。除了首展時出版畫集一冊外,接續的幾年只有作品的陳展,未再有畫集問世了。今年大伙對歷年只展畫而不印畫集,皆有著「過眼雲煙」,「船過水無痕」的浩嘆。何況時間推移,每個成員在畫風上或多或少也不同於往昔,故而幾經商磋,決定再讓第二本畫集面世。

要印畫冊當然又得偏勞人在台北的國英了。今年暑假就已將此訊息通知他。十月國慶他與聞賓相偕返金,大伙才對畫冊的形式,編排有了較明確的討論並形成共識。原則上也是印一千冊,與先前不同的是五百本裝訂成冊,另五百本則按個人的部份拆散,獨立成一本小冊子。之後便分頭準備,十月底每位成員已將畫作集中在大千畫廊,並由天澤逕寄台北出版商拍照,為了編排上的需要,在天澤家時也特別要文斌替每個人用數位相機拍了一張頗富個性的大頭照。接下來的繁雜瑣碎則交由國英與廠家去協調進行了,大伙對十二月初將出版的新畫冊皆抱著雀躍的心情期待著。

無負當年

這些年,「驅山走海」定期的展出,已在鄉人的心中留下印象。猶記得首展時,每位畫者都要寫下一句感言。當時的我也曾誇下豪語:「用全付的心力,體現此地的山川風物,驅山走海是一個起點。」平心而論,這些年我不確知是否已深切體認此地的山川風物,但可以清楚了解,若不是經常地「趨入山巔,走向海隅」,即沒有那一大疊畫作的產生。再看唐敏達的那句:「能常有時間作畫,是幸福的;而能長留金門作畫,更是令人羨慕的。」敏達已退休一段時日,也常有時間作畫,他的幸福不言可喻,而他一直以來用他那雙善走的腿攀山涉水,體現對這塊土地的愛戀,這份堅持也確實叫人羨慕。回顧過往,令人訝異的是當年一句自我勉勵的話語,竟儼然成為生命中不移的信念,依靠它,我明白下一步該怎麼走。

猶記得那年的十二月十日,我曾在金門日報副刊發表一篇題為:「驅山走海─七素描者的畫語」的文章。特別針對每位參展伙伴說的那句話加以詮釋,也對他們不同的性格,就我個人的觀察,作了一番介紹。每回我重讀此文,當年大伙那份對野外寫生的迷戀與豪情,似乎未因時間的消逝褪色。反之,當處在某種創作瓶頸時,「驅山走海」勤走野外的創作方式,正是起死回生,克服困境的一劑良方。

然而因時間的遞變,參展的人員也有少許變動。首展時,參展者有唐敏達、楊天澤、張國英、李根政、楊文斌、董皓雲和我。第二年以後,李根政因榮膺高雄市教師會總幹事,因公務繁忙,無暇創作而自動退出。二○○○年洪永善、二○○一年李苡甄,則因平日的作畫方式與驅山走海的理念相近而加入。今年遠在新竹師院美勞教育系任教的汪聞賓教授,數年來與驅山走海的成員翻山越嶺,無畏艱辛地用彩筆讚頌金門這塊土地。一次閒談中,他以玩笑口吻:「不知我可夠資格參加你們驅山走海的展出。」這樣一位難得的人,今日能以實際行動「相挺」,我們真是滿懷欣喜,受寵若驚的。今年的展出者共有九人。

新伙伴

汪聞賓教授是國英就讀師大美術研究所的同學。一九九五年暑假,國英帶三、四位同學來金門寫生。是年寒假便將寫生的圖畫假文化中心二樓辦了一個名為「往事隨風││描準金門寫生聯展」,驅山走海的成員即是在此時與其相識,也因這個緣份而開啟了金門寫生風氣的新頁。展後,其他人便少有音訊,惟獨汪聞賓仍對金門一往情深,只要一有空閒,便往金門跑,他一來,這群畫友可熱鬧了。他那一股腦地將自己拋向金門鄉野懷抱的畫勁,令人留下深刻印象,也是我望塵莫及的。

不只如此,他那談畫與評畫的專注神態,更為大家敬重。一般來說,他是一位靜默多箊言語的人,然而因揹負一個「教授」的名銜,大伙總希望得到他的「指點」,隨和的他經常拗不過同好的央求。但他畢竟是一個真誠的人,一旦「畫」匣子打開,便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圍繞在畫的主題上,彼此的談興和距離也拉近了。其間經常會牽涉某些較深奧的學理。那些看似艱深晦澀的畫理,經他的說明後,更一目了然,簡單易懂。他描述某個繪畫事例或提出佐證時,那種如數家珍的神情,最叫人折服。誠然創作的理論與實踐之間往往存有一段差距,但經由彼此虛心交談、印證,雖不能立即化此差距於無形,但一股新的繪畫能量卻隱然在體內翻滾。我想這股能量必將化為創作的具體行動。 事實上,他的熱情尚不僅此,一九九九年暑假,我曾到永和拜訪過他。在他的畫室翻閱著那一大疊的鉛筆素描,每一件都是他孤獨的身影在野外換來的,就像辛勤的農夫,對著摯愛的土地,一筆一劃的耕耘著。素描完成後,他再將其按比例放大,改畫成大幅的水墨畫,工程真是浩大。二○○○年他出了一本「溪山素顏」的風景素描畫集,畫的精彩不必論。畫冊裡的文字稿,有幾則寫得鏗鏘有力,頗有創發,那不只是畫理,也是一種人生氣度的展現。

「藝術是用心感動出來的,是用手誠懇畫出來的,也是用腳走出來的。所以我多年來手腳並用,驅山走海,不畏烈日,不懼風雨,為了就是現場的感動。」

「相對中國內陸,台灣已應該建立自己藝術文化的主體性。所以我從內容題材上跨出第一步::。」

「我對金門的景色有日益痴迷的情結。如果問我今生還有什麼願望。我會這麼回答:在六十歲前退休,然後在金門某一個角落隱居作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這樣一位有自主性與原創性的畫者,對金門的熱愛較之在地鄉親毫不遜色,有他的參與,驅山走海的繪畫思維,不論深度或廣度,勢必會起一些波瀾。(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