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嶼子弟金中人──訪金中超級導師洪福全
金門高中烈嶼籍的老師好像特別少?
細數一下,前期有洪文向、洪福海;中期有洪福全、洪春柳,現今有劉雋迪、洪玉萍。
以金門五鄉鎮的人口比例來說,金門高中烈嶼籍的老師果然是少數,不過也沒缺席過,算是一脈相承。
烈嶼籍的老師在金中為何人數特別少?並非烈嶼子弟不優秀,而是大部分有志教職的烈嶼子弟在台灣完成大學學業後,他們對服務地點的考量還是以「離家近」為優先,首選烈嶼國中。大部分老師就此安居烈嶼,直到退休。若因故跳槽者,則直接遷往台灣,因此,位於大金門的金門高中就這麼被忽略過了。
民國68年,烈嶼籍的洪福全由師大英語系畢業,他的服務選擇,第一志願是「離家近」的烈嶼國中,但因當年烈嶼國中無英語教職缺額,故依序轉發至第二志願的金門高中高職部,即後來獨立的農工職校。
高職一教7年,期間,洪老師結婚、生子,太太在金城工作,家在金城。又是居於「離家近」的考量,民國75年,洪福全老師轉調金門高中,既安居,且樂業,直到民國105年退休。
細數來時路,小學3年、高職7年、高中30年,洪福全老師的教職生涯足足40年。「世事難料,年少時,從未想過我與金門高中如此緣深!」洪老師如是說。
「身為金中烈嶼籍老師,洪老師對烈嶼學生會特別照顧嗎?」
「多多少少吧,人不親土親。
金門國中生的升學比例,高中約4成5,高職約5成5。烈嶼國中每一屆畢業人數40人左右,因此,按一般比例,升讀金門高中者僅有10多人,分配到10個班後,一班只能有0~2人。我是英文老師兼導師,任課最多3個班,能教導到的烈嶼學生到底有限。
長期的觀察,我感受到烈嶼子弟在金中都很認真、踏實,但由小金門跨海躋身於人才濟濟的大金門,出頭的難度自然也升高。大體上,烈嶼子弟程度雖以中等者居多,但優秀者也不乏其人。歷年來,透過保送制度,升讀醫學院、師專……等等,返鄉服務,也都成為金門社會的中堅。
當然,升讀大學後,留在台灣發展的烈嶼子弟更多。」
「在學校裡,有人認為烈嶼學生是學務處生活教官的常客,大錯不犯,小過不斷,同意嗎?」
「小金的孩子並沒有比大金壞!但因小金門的孩子們都要住校,一天24小時被管制,長時間暴露在教官們的耳目之下,生活一旦散漫,行為就難免出錯,教務處多播音個幾次,就造成了『常客』的刻板印象。事實上,都是些小過小錯,並不至於成群結黨鬧事。」
「洪老師的教職工作,由高職到高中,可否比較一下兩校的校風?」
「早期的差異性明顯。基本上,高職學生活動力大,發展較多元;而高中學生讀書意願強,一心一意拚大學。
近年來,差異性逐年趨小。高職生保送大專的管道已暢通,確定升學目標者已懂得積極進取;而高中生在台灣廣設大學後,讀大學已不再是窄門,『讀有餘力』者得以適當地發展其活動力了。
至於就業市場,我也觀察到:在金門,高職生從事於各行各業的人數可能比高中生還多。因為高中生赴台灣讀大學後,除了少部分人能透過保送、考試的管道,返金進入公教界外,大部分人都留在台灣工作。
可喜的是:金門的孩子,不論高職生、高中生,他們的社會適應力都非常良好。」
「40年的教職經驗,洪老師看過許多孩子的成長。目前,如果有徬徨於升學方向的國中生請教於你:『選擇高職或高中,首重什麼?』洪老師會如何回答?」
「興趣!找到自己的性向,路才能走得長遠。」
當然,當下的學習意願是非常重要的。國中畢業後,你最想學什麼?就去學什麼。條條大路通羅馬,目前的社會,資源豐富,學習管道多元,入學機會開放。由高中直升大學固然是一條大道,由高職保送科技大學也是一條大道;先讀大學再就業固然是一條大路,先有工作經驗再讀大學也可以走出一片好風景。
反之,如果缺乏學習意願,不管進入高職、高中,升讀專科、大學,都是青春的浪費!」
「洪老師的教職生涯有一特色:角色多元。歷經英文專任老師、導師、教學組長、衛生組長、教務主任。請問你自認為最勝任愉快的角色是什麼?」
「專任老師要專心於任教科目的教材、教法。
行政人員要有服務大眾的熱忱。
相較之下,我還是最喜歡當導師!因為導師和學生的互動多、情感深、影響大,最能獲得工作上的成就感。」
「常言道:『換一個位置,換一個腦袋』,這句俗語的解釋有時是正面,有時是負面。洪老師在歷經多元角色,換了幾個位置後,如何看待這句話呢?」
「我持正面的看法。位置不同,角色不同,對事情的考量點自然需要有所更動,否則舊腦袋難以勝任新角色。只是腦袋可以改,初衷卻不能忘。
我從事教職的初衷是:把書教好,把學生帶好!
不管社會如何變遷,校園環境如何複雜,學生始終是教育工作的核心。」
回顧40年教職的來時路,烈嶼籍的洪福全老師肯定且情深。「我很欣慰這一路上的順順利利,也很慶幸能認認真真地完成每一項工作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