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滄浪之水

發布日期:
作者: 倪振金 。
點閱率:1,480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滄浪歌〉

浮生若夢,就如同一幅陳年的山水畫,幾番秋雲聚散,依稀可見留白處的游心所在;揮灑中的氣韻生成。然而,歷經歲月塵封的神韻賦彩,不管滿園芳菲,或西風落葉,似已沒入寂人孤舟中。偶得春雨夜怡時,輕拂塵埃,乍覽落款歲月,才驀然驚現:人間早已換了春秋,五陵年少,業已蒼顏白髮。但,「零落成泥,只有香如故」的執著,卻從未間歇,只是化作禪心而已;午夜夢迴,仍有挑燈看劍的快意。
***
五陵遊俠多年少,猶記少年時,素慕燕趙男兒壯舉,常以鼎定神州為志業。但傷春悲秋的情懷,又欲盡收天下情愁於行吟中。兩種情愫激盪下,終而邁進了「打條血路,領導被壓迫的民眾,攜著手向前行」的戎中行。只因執戈安邦,我輩當之!況前世合是戎中人,似乎是當時浯江子弟們之共識。
道在切用!身在兵戎中,猶不忘藉著彈鋏高歌的自恃,點兵布陣。記得只因不滿官方版的迂腐,益以心痛何以年費鉅額預算,卻換來美軍「不堪一擊如巴拿馬部隊」之渾稱,致而恣意獨撰民間版《國防白皮書》。並改寫〈教戰守策〉中之警語為:「今建軍之患,果安在哉?在於視野待開拓,教育待學術,領導待宏專……」。長劍當歌,只因「悅禮樂而敦詩書」的儒將自許!
「上馬執干戈,下馬草露布」等儒將風,緣於「士」的通人自恃,更有返觀己身所長的映照。猶如龍井大異於普洱茶,獨不發酵,取其青綠,映的正是江南的清新。此會通處,何嘗不是令尋常職業,不囿於尋常,進而映觀於前瞻之器識,如金門裁軍案。
九十年間,中央接連自金門裁軍以符新局,但隨即引發父老們大恐慌:駐軍裁減,經濟頓失源頭,居民何以維生?某卻另項思維指出:何不善用金門前線等獨特元素,因勢利導,效昔日諸葛亮練兵於漢中,轉型為全國之「兵訓基地」。藉此,集全國新兵駐訓於斯,另成一條隱形長城。況,有人斯有財,且這是一批具有消費能力之軍人。此方是為有源頭之經濟大道,更是道在切用的映觀!
***
書劍飄零中,多少的萬里烽煙,何止是歲月的滄桑;無數的千秋一評,豈僅是蒼生的血淚?所以君子的終身之憂,又豈是吟罷江山而己,當然蘊含桑梓孺情。
  桑梓孺情,人之情性;但何以行履?發乎真性情的劍氣簫心,及其衍生的凌雲健筆!但,劍氣簫心若無靈韻,何言光華照天地;凌雲健筆若無遠見,又豈能千古而期成?因而,靈韻與遠見,方是仗劍趁雪行之所依。前者如返觀鄉彥李子恆、吳鼎仁之音樂與書法;後者則如「金廈大橋」與「一帶一路」之宿世情緣!
劍氣簫心緣於靈韻,尤其是比於律,和於人心,欲辨已忘言之音樂。「江上調玉琴,一弦清一心。」這種意遠幽深之空外餘音,正是音樂之感人處;但縱是拂入蒼穹的天籟,其感動處,必是來自於人間的血肉與滄桑。因此在肯定李子恆時,是否應深入追尋其「憤於志,積於內,盈而發音」的人文關懷,而不致於陷入附庸風雅。
其實,若我們深入探索,當可發現,縱令琴音向紅塵,雁行千里終歸鄉!儘管「紅塵任他淒涼,誰能斷了這情份……」卻不難發現乾淨、正面、中和等音符,始終散見於他的曲中。而李子恆那份乾淨、正面、中和等音韻,無疑正是原始金門之民風。此何嘗不是我們返觀李子恆時,應有之認知,就如同吳鼎仁的書法一樣。
書法最能展現超脫自在,瀟灑空靈的意境。解衣磅礡中,以飛舞之筆情篆意,譜出天地之樂,進而氣韻交感。張懷瓘曾論王羲之的書法:「一點一畫,意態縱橫,偃亞中間,綽有餘裕。」充分說明了書法幽深之意境。而以吳鼎仁疏狂之性情,最稱書家條件。觀其沉凝橫飛,磅■透簡之筆法,頗有「賦詩賓客間,揮灑動八垠」之神情,正說明了書家與性情的的造化天成。常在想,假以時日,其所展現的,定是渾然天成之造化心源,更是金門的物態天趣!
  而凌雲健筆則仗遠見!「金廈大橋」;借問誰是到菴人?大言非夸,此構想,始於民國八十六年間,余首開風氣,在「登高望遠論國是」中所首揭。在此萬言書中,尚包括「中華聯邦」、「神機造化正體字」等首議。其後在「再造浯洲」文中,再度指出:有奧斯曼才有浪漫迷人的香榭大道!因此,重振金門應從交通做起,除以原生樹之綠帶,串聯成一片林蔭道路網外,最重要者,莫如「金廈大橋」!
姑不論「一帶一路」之世紀工程,預可帶來之局面,此中尤有一股莫名激動:因為,與金門素有因緣的「泉州」,已被定為「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易言之,金門若能與泉州聯結,就意味著有機會擠上「海上絲綢之路」,駛入「一帶一路」。思及此,不禁拈毫獨笑。因為此中關鍵,正是「金廈大橋」:逕通廈門,北上泉州,一舉登上海上絲綢之列。而船梯正是「金廈大橋」,怎不為這兩者之「宿世情緣」而拈亳獨笑?
桑梓孺情,看似小道,卻是生命追逐的核心。此核心在於愛深責切的孤輪獨照。諸如民國八十年間,正當國人欣喜動員勘亂時期結束,金門卻被宣告再度戒嚴。面臨此一不當,理應糾正;但由於長期濫用戒嚴之結果,竟使多數父老習焉不察,甚而產生「溫室保護膜」心態。加上官方之威脅利誘,試問誰敢輕攖其鋒,且惹來「亂黨、叛國、撤軍」罵名?但基於「膝、口、膽、骨,皆是鐵」之良知血性,且身為浯江子弟,怎堪搖扇觀戰,不疚神明?遂奮筆疾書予以聲討,於今猶傲此舉。
尤者,極言桑梓之美,人之情性;但若流於虛浮之江湖者流,又怎能視而不見?是以論桑梓事,儘管誰家無明月清風;然、忍令三代遺風,沒浪雲掩?縱非學術論文,又豈能流言無據?誠如此間向所自喜,所謂「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等傳說,也獨秉正見,以供反思。
且反思:以科舉之艱辛過程,就金門「人丁不滿百」等貧瘠環境,竟能「京官三十六」?乃至此間仕紳,竟將「中舉等同偉業」之思維,是否過於淺碟?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之哲學家卡爾.巴柏(K.Popper)曾言:「學理演進,是一連串縝密,而嚴格之臆測與否證」的嚴謹思維,此更是異於口耳之學的重要分際。正如殷海光所呼籲:「知識分子的心靈,必須具有獨立精神、原創能力,及社會之批評者。」秉此,當面對所謂「金門學」時,又豈能不待推敲,任其井蛙語海,致負「詳人之所略,異人之所同」等理性思維?
金門學?幾曾午夜自捫:金門學有文苑英華之時空背景?有鴻文鉅制、體物寫志的健筆?進而針對所謂金門文風鼎盛之說,更直筆反詢:真正的文風鼎盛,是一種知識生活化之價值觀。且講學、論學之深,做學問之嚴謹,對學術之批判,早已成為居民相習成風之言行,以此反觀桑梓,答案已明!(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