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景中參禪
風景抒寫
「看不出來的,肯定畫不出來」。所以風景畫家投身自然,首先須要一個觀察的方法。而一部繪畫史不僅是形式的變遷史,其實也是『觀看』的歷史。一般人只會順從生理上的視覺感官限制;藝術家則能見人所未見,而往往化腐朽為神奇,在平凡中發現美的事物。接下來,諸多主、客觀合一的意象,在模擬活動的過程中不斷的閃現;藝術家必須採取有效率的表現形式,將它定著在畫面之上,就如同追捕獵物的獵人。
畫筆、媒材就是狩獵與表現的工具,造形就是方法與形式,想像的注入就成為精神深度。這一連串的模擬過程,須要剪裁、組織、綜合與演繹等複雜且細緻的思維,更須要心手相應的流暢技巧來配合。從藝術家提筆在畫面上畫第一筆開始,他的所有作為都是企圖通過客觀世界以抒寫出其個人的感情、思想或意念。
對藝術家而言,為了達成『風景抒寫』的流暢,藝術家必須日積月累的漸修,精進其媒材的駕御能力與造形能力,那是不可能一蹴可及,一時倖至的。就以媒材而言,藝術家倘若能熟練多種不同的媒材,當他面對不同的「意象獵物」時,他愈能做正確的判斷,從而選擇最恰當稱手的工具與媒材來表現,當他對媒材的特性愈深入探究時,他愈能洞悉媒材的局限性並進一步開發新的表現可能性。所謂「風格」就在這些經驗累積中一點一滴的建構起來。就表現形式而言,藝術家不但要熟悉完形的各種條件要素,並且要突破窠臼,避免表現形式的重複僵化,而成為老生常談的老調,更要以原創的手法,開拓嶄新的美感領域,所以藝術家枯索槁腸,就是企圖建構一個不可絲毫撼動的表現形式,藝術家必須在這一方面建立他的專業信服度,同時顯現藝術表現的嚴肅性,這一切風景抒寫的作為,都是指向同一目標──在於追求超越於形式或敘述之外的目標──藝術表現的精神深度。
風景頓悟
美學家克羅齊主張「直覺即表現」,但是文學家出身的卡萊則主張「直覺的原型,須要運用形式與媒材表現出來,才能完成美感的傳達」。無庸置疑的,文學家的卡萊,深知直覺與表現的鴻溝,而跨越鴻溝的工具,就是媒材與形式。
藝術家的苦衷,就是因為藝術雖然追求超越於形式或敘述以外的目標,可是藝術仍無可避免地受到此二因素的限制。一旦兩者產生落差,就形成「眼高手低」或「眼低手高」的情形;所以藝術家必須一方面磨練表現技法、媒材與形式,另一方面又須要精進自我的精神內涵,並且不斷的審視兩者是否貼切的緊密配合。因此在風景的抒寫中,必須一悟再悟;以毅力不斷地突破與提昇境界,不能讓任何一方有所停滯或退轉,這就形成了藝術表現的無盡追求。
驅山走海自一九九五年一路走來,已經邁入第七個年頭,諸位畫友的熱情固然是有增無減,但在心境上想來必然是與初衷有所不同,風景之「心」應該不只是當初的「一時明白」,而是歷歷寂寂,點滴在心的。
結語
一九九五年潤七月,我第一次佇立在夏墅海邊的浯江口,在夕陽的餘暉中,我告訴自己:我找到了,我終於尋回那失落久遠的夢土──我那遙遠的童年夢土,自那一刻起,夢土與真實結合為一體,兩者在我的意識中「一時明白起來」。
浯江口的夕陽每天按著季節的嬗遞而西沉,但是,就在那一天,它的顏色在我的心中特別鮮明!那種難以言喻的感動,多年來一直如鯁在喉,有說予各位畫友聽聞的衝動,今天藉著這篇言不達意的拙文與大家分享,並就教於金門的畫壇先進與鄉親父老!
汪聞賓於渰雲齋燈下 二○○三年十月三十一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