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憶往》青山之浩劫
青山是在我們村莊的東面,原名叫東山,因為和青山坪連接,後來地政單位統稱為青山,這裡是我們開基祖先用鋤頭一鋤一鋤開墾出來的農田,這裡有先人的血汗;而後再經過幾十幾代子子孫孫努力的耕耘,才有這片美麗的家園,這裡更有許許多多我們童年美好的回憶,我曾在東山後堀仔戲水抓青蛙,在東山頭仔麥草堆裡翻筋斗、捉蟋蟀,在前溝內捉迷藏挖防空洞,隨著季節的變化,拾花生,翻甘藷藤割草放牛每天都在這裡享受著祖先留給我們的大好美景,長輩們更把它當作寶物,每塊田地都鋤的整整齊齊不使它長出一根雜草,連田埂四周都種植著整齊的芒草,當秋天開花成白茫茫一片的時候,猶如人間仙境,冬尾才砍伐下來當成是一整年最重要的燃料,田中種著主要作物,有大冬的甘藷和四季水,每當秋風起的時候,也是農家收成的季節,家家戶戶老老小小都聚集在這裡,挖掘出累累的果實,然後一袋一袋的用騾馬運送到隔壁的青山坪上製作甘藷簽,放在紅土埕上晒乾,口味奇佳遠近馳名,收成後的田地再翻耕種植大小麥和蘿蔔,有的田地即要留到翌年春天再種花生,這樣生生不息不曾間斷,全村大大小小都靠它生活。
民國三十八年古寧頭戰役時,村裡青壯年壯丁都去運送彈藥抬傷兵,老弱婦女和小孩都到前溝內避難,村內落彈不少,房屋被炸毀不計其數,然而這並沒有擊敗我們,長輩們都一一把它修復起來,完整的保存著祖先遺留給我們的產業,但美麗的青山卻沒有那麼幸運,戰爭沒有擊倒我們,但道路的開發就不是抗爭就能保的住我們的良田家產。
大概是民國四十年前後,當時我還在唸小學,一天早上正準備上學,忽然從外面大埕尾傳來鄰居叔公正大聲叫喊著:「老兄弟們;大家趕快出來吧!咱們山上的甘藷園,通通被兵仔挖掉了,年輕人不要去,老的去就好,他們不敢打我們老人家」,不到幾分鐘就聚集了幾十位老公公、老婆婆直奔東山頭仔頂。大老遠就看到黑壓壓一片,大概有幾仟個兵仔,像螞蟻般的把整片綠油油的甘藷園吞食掉,挖的滿目瘡痍、亂七八糟,老婆婆們看到這幅慘景,不禁雙腳發軟的坐在地上放聲大哭,老公公們個個咬牙切齒;拿著鋤頭準備衝進田裡拚命,可是鋤頭哪比得上了刺刀的步槍呢?根本連田邊都無法接近,遠遠的山頂早就被衛兵圍住,任憑老人家如何的哭喊也無法越雷池一步,白白在那抗爭了老半天也無濟於事,在無計可施之下只好回村裡商量對策,此時全村老小早已齊集村口等候消息,當大家知道大勢已去無力回天全村嘩然,較衝動的年輕人都主張可拚命保衛家園,後來還是服從族長的決定,推派數人出面交涉,要求把路線移到青山坪前原有的公路加寬取直,這樣就可以把損失減到最低,但還是不被接受,沒幾天工夫整條公路的雛型就定了。
族長嘆氣的說:「在這個時代大家就認命吧!大家死了這條心吧!我活了這把年紀經歷過的何止這一次,大家知道的軍隊剛進駐金門時情形,家家戶戶大廳的祖先神位和供桌全被搬走丟掉,然後泥土築成二排通舖,住近了幾十個兵仔,還把家戶中的門板拆去做工事,如此種種::::有誰爭得過。」眼見如此良田變了色,幾天的傷心哭鬧,還是保護不了賴以維生的祖產,大家只好聽族長的規勸商量日後出路,以前也沒有工廠可以讓年輕人做工,出外赴南洋討生活的路也早行不通,終於族長想到可以再發揚祖先遺留下來的絕活,籌設小型的麵線加工廠,讓有此技術的長者製作,年輕人則負責挑到全島各地叫賣,才解決了斷炊的危機,婦人則利用縫紉技藝替兵仔車補衣褲,賺取微薄零用錢貼補家用,因此才克服了這道難關。
經過了這次浩劫,青山就失去了昔日風采,筆直的中央公路(現今伯玉路)從中間橫過,兩邊所剩下的只有少許的畸零地,從此青山坪上再也看不到那幅農家樂的景象,紅土埕上種滿木麻黃和馬尾松,燈火山也開闢成金城公墓,鄰近幾十個村里的墳墓都葬到這裡來,美麗的青山也只有在我夢裡才看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