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軍中的學習方式

發布日期:
作者: 路向南。
點閱率:2,370

軍隊的學習方式與學校完全不同。在學校是透過上課與讀書,在軍隊則可歸納為十二字箴言--「問中學,學中問;做中學,學中做。」
在學校,我們按課表上課,等老師在教室傳授知識,也習慣透過書本學習新知識。學生時代的我,遇到不懂的問題就請問老師,不然自己翻書找答案。在軍隊截然不同,用這套學習方式是行不通的。軍中的本職學能,雖然在裝甲兵學校受過專長訓,但因時間有限只學到皮毛,下部隊後也沒有教官可以教我們。
我原本有個不切實際的想像,以為軍中的本職學能全部出自準則,只要找準則就能查到答案。後來這個想像破滅,準則很少有逐一步驟的詳細解說,不然就是圖解不夠完整清楚,只看準則還是無法理解武器裝備的操作步驟。
下基地的第一階段是「普測」,我就吃足苦頭。「普測」是針對基本項目進行測驗,這些科目大多有標準化的操作步驟,因此裁判官比較容易按照具體的、量化的測驗標準打分數。
我們戰車連共分為三個排,普測以排為受測單位,由裁判官抽籤決定各排的受測項目。本排其中一個受測項目是「次口徑一習會射擊」。因為戰車砲的實彈價格昂貴,而且殺傷力驚人,多少有其危險性,不可能平時都以實彈練習射擊。因此以65K2步槍架在砲管上,用步槍模擬戰車砲來瞄準、射擊目標,射手用這種方式練習各種射擊(包括靜態與動態、日間與夜間等情境)。這樣稱為「次口徑射擊」,可以大為減少彈藥成本與潛在危險性。
「一習會」是「次口徑」諸項射擊的第一個項目,之後還有二習會、三習會等項目。一習會是為了校正射手瞄準具與砲管之間的誤差,這是確保射擊準確度的基本工作。首先把射擊用步槍安裝在砲管上的槍架,再進入砲塔內的射手位置,透過子彈射擊去規正(即「校正」)瞄準具的誤差值,射擊一發隨即規正誤差值,如此反覆射擊與規正的動作,直到可以「瞄哪裡打哪裡」才算完成。從登上戰車到完成射擊規正,整個流程限時在三十分鐘內完成。
相信讀者看完以上的說明,對於「次口徑一習會射擊」還是一知半解,因為如果不是親自看過並親手實作,只看文字說明很難理解。這也是我當初遇到的困難,以前在裝校受訓沒學過,所以對這個項目一頭霧水,連上也沒有準則可供研讀。
連長叫我去問連上的一位上士。這位上士的本職學能很強,戰車的射擊與修理都難不倒他。而且他有帶兵的領導能力,連上弟兄都聽他的話,是連長的得力助手。在他的教導下,我完成第一次的一習會射擊,但很生疏,第二次、第三次操作的時候,還是忘東忘西。檢討原因,我想是因為過去習慣透過書本吸收知識,習慣以文字去理解與記憶這些操作步驟,突然沒有文字說明,我一時不知如何消化這些知識。
雖然這位上士講話有點酸溜溜,但他願意教我,我厚著臉皮一直問他很多問題,想要從他身上多學一些東西。另外,我努力熟悉這些步驟,用雙手觸摸槍架的鬆緊度、瞄準具的調整度,以雙眼觀察步槍與瞄準具是否對正目標。我後來逐漸明白,軍隊裡很多本職學能的內容,是受訓時教官沒教的,下部隊也沒準則可讀,這些隱性知識很難透過書本獲得。
學生時代的學習方式在軍隊行不通,必須採取全新方式。首先要跟連上的資深士官打好關係,他們是維持基層連隊運作的骨幹,也是部隊實務的活字典與活準則,要向他們多多挖寶。因此「問中學,學中問」是在軍中學習的第一步,要有多問多學的謙虛態度。
軍隊可說是一個學習型組織,本職學能的隱性知識保存在資深士官跟老兵身上。尤其這些實務經驗,是值得我們努力去挖掘的寶藏,以別人的經驗成為自己的經驗。排長畢竟是軍官,他們是士官,只要對他們抱以尊重,這些資深士官大多會尊重排長的階級,能從他們身上學到有用的隱性知識。
再者,軍中這套東西不是講抽象理論,實作性很強,譬如戰車上「機槍大部分解」,也就是把槍隻的各項大部零件分解,再重新組裝回去。一連串的操作步驟是有順序性的,如果不按部就班一步一步來,順序錯誤或少一個動作,可能會裝不回去。
所以「做中學,學中做」是軍中學習的第二步。郭台銘說過,學習的方法包括「工作中學習,學習後工作」,「做比說重要,習比學有效」。這種實作主義的學習方式在軍隊很有用。唯有站上第一線,才能真正的實踐與驗證知識。
以雙手操作,用雙眼觀察,記住這些接收到的身體感覺,透過實作熟悉這些裝備的操作步驟。犯錯沒關係,重要的是「不貳過」,如果犯第二次錯,就練習更多次,這樣才會真正熟能生巧,內化為屬於自己的本職學能。
一習會射擊的壓力大,如果沒有規正好,不只本身測驗的成績難看,還會讓隨後用這輛戰車進行射擊的士官兵瞄不準、打不好,連累到其他弟兄。
正式測驗時,我已熟悉整套操作步驟,在三十分鐘內完成射擊規正,順利達到及格水準。而且經過好幾次的操作練習,我開始感覺到射擊規正時,需要用手指非常細微地調整瞄準具旋轉螺,才能規正誤差值、接近目標,這種精準的手感與經驗的累積,都是書本學不到的寶貴知識。
「問中學,學中問;做中學,學中做」,這是我在軍隊學到的實作主義學習方式,這在出社會後,往往比書本更有實際價值。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