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隱牧歌
老者的妻子,小他三歲,也是教師,不過她是任教於高中,早老者一年退休。因此,當時老者天真地認為:「她應該可以體諒我想早點退休的心情吧。」但是妻子卻回應他說:「你這個人,就是任性,到老,還是一樣自私,做決定前也不曉得要和人商量商量。也不想想,我還有老爸要養,你也有個老媽還住在安養院,光靠我們兩個人的退休金,你有仔細核算過,真地夠子嗎?」妻子一口氣數落完一串話後,沒等到老者告訴她心裡的盤算,緊接著又開始埋怨起來,「你啊,就那個爛脾氣,也不會多忍忍,起碼,再五年,等到屆齡退休。你知道,多五年,就可以,至少,多存個200萬的老本,還有,增加多少個『基數』,你知道,等到需要時,那幾百萬有多好用嗎?以前,退休的同事碰面時總會安慰我說,家裡少個啃老族,光靠我們兩人的退休金,也可以過個相當有品質的老年。現在,你說呢,兩個人的退休金要養4個老人,夠嗎?」
聽完妻子的怨言,老者不發一語,也不想再告訴她自己的挫折,所以就回書房改闢的臥室去了。依照人口統計的資料,老者和妻子結婚時都是初婚,都算晚婚,所以在戶口名簿裡缺少子女這一項也不算太意外。婚後,確認無法生育的責任不在老者的身上後,老者鬆了一口氣,但是也留下一個心底的遺憾。老者並未責怪妻子,也不想勉強兩人嘗試一些非自然的生育方法,更不想在外面留下自己的DNA,於是他和妻子就成為一個過時的流行語下的族類,「頂客族」,Double Income No Kids。不過,當初創生「頂客族」這個名詞的行銷人一定沒預料到後來社會發展的趨勢,不然他們一定會在頂客族的項下再闢一個「With Elders」的細項,只是又要用什麼名詞來稱呼這個新生的族類呢?這是老者和妻子冷戰時,經常會浮現在心裡的一個疑問。不想勉強自己,或是旁人做他們不想做的事情,這樣算不算是自私的行為呢?
總之,老者和妻子還是離婚了,誰會想到了選舉那一陣子時夫妻兩人還要為此冷戰個好幾天呢。老天爺行事自有他自己的想法,凡人實在無從臆測,就在老者退休後的第二年,前妻的爸爸,在農地不慎摔倒時就併發心肌梗塞,因此過世了。他安慰前妻:「至少,爸爸走得很快,沒有受到太多的痛苦。」至於老者的媽媽,如今依然住在安養院,前妻不時會過去看望一下,兩人偶而會不期而遇,老人家不問,他們兩人也沒提起已經不住在同一片屋瓦底下的事情。
即便政府宣導,不要在公園餵食野鴿,老者還是帶了一把小米到住家附近的社區公園,他想,那些野鴿實在太瘦了。城市傳說,有些野鴿是逃逸的賽鴿,老者懷疑,他們是不是因為嚮往自由,所以才必須放棄原本飯來張口的生活?老者感慨,除非躲雨避陽,現在屋簷底下已經很少見到野鴿歇息的身影了。
那條馬路開通鐵道區後不久,十字路口的黃金三角窗隨即開設了一家24小時營業的五金連鎖店。本來,老者還懷疑有誰會在半夜去買一把鐵釘,直到有一次,午夜凌晨時,老者浴室的馬桶吸把斷頭了,他不想讓一馬桶的穢物留到隔日,這才體會到那家五金店的好處。可是,事後老者又想,他真地需要那樣的便利嗎?可以走路時,何必坐車;可以坐車,慢慢看車窗外的風景,那需搭飛機呢。一想這裡時,老者心知肚明,他真地老了。
年輕時,老者也曾相信,有破壞才有進步,或是大破大立那類的大道理,現在老者已經不像以往那麼有把握了。事實上,城市的街景裡有火車噴著蒸氣橫越過自己的視線,應該是一件爛漫的事情吧。
老者的舊友,不見面,不聯絡,已經散了;聽說,前妻因為交友app,也已經找到一個更適合她的男人,不過年齡比她小一點。每週一、三、五、日老者固定到安養院陪伴老母,其餘的時間他喜歡到美術館或博物館逛一逛,現在的老者相信,只有藝術的美可以流傳後世。前兩年,老者還做惡夢,會從惡夢中驚醒,如今既不失眠,半夜醒來時也能很快再入眠,並且整夜幾乎無夢。
社區公園中,老者推著母親,問她:「還記得以前火車站的樣子嗎?」母親不語,只是望著地上的野鴿。老者想,醫師的診斷應該是正確的吧,母親已經出現初期失智的症狀了。城裡的人,誰不是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