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哉浯洲遊》浯洲風標─閩南文化
金門由移民墾殖,由移民闢建,遠自東晉五胡亂華時,遠自唐朝牧馬侯陳淵率眾駐拓時。
移民多來自閩南,直接帶進閩南原鄉文化,因此金門處處可見閩南風情,閩南風情亦成金門的在地特色。自從民國四十五年(1956年)「戰地政務」確切施行後,因由前線戰地的特殊意義,進境金門須多一道警備總部核發的「入出境證」審辦,倍增不便,無形中造就金門成封閉性的社會,也無形中留存金門許多閩南文化。尤自大陸「文化大革命」任意破壞一切後,以及台灣地區因受外來文化衝擊、融合而改變形貌後,金門儼然已成閩南文化的風標,現在是,未來也是。
閩南建築是閩南文化中最具體的表徵,「四合院」的造型是書本中閩南屋宇的重現。見識一趟金門隨處佇立的三進、二進或一進大厝,講究格局、尺寸、建材、空間結構的閩南工匠屋一一呈現眼前,不必費心揣摩,不必浪費唇舌講述,眼見為憑絕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尖翹的「燕尾」脊象徵著富貴,隱顯著權勢,也代表著欺凌的霸氣;渾圓的「馬背」脊象徵著平和,明露著盛世,也代表著人溺己溺的和睦。精良的雕刻,華麗的裝飾,良美的構圖::無一不在訴說閩南建築的藝術,無一不在陳述閩南建築的縝密。撇開學術上專門的探討研究不談,映襯在藍天白雲綠樹下的四合院建築,其巧思,其細緻,難道不具撼動人心的美感嗎?
熱情澎湃的盛意,周延貼切的禮儀,則是閩南文化的抽象表徵。初次上別人家做客,麵食點心立即捧奉之外,留吃正餐更是不可少的殷勤。左鄰右舍遇有自產自製的蔬果餅品,分一杯羹的熱情絕不吝嗇,也絕無讓人婉拒的時機。婚喪喜慶的場合,全村出動,人人義務幫忙,家裡事蛻變成村中大事的場景,又怎不令人動容、感懷呢?尤其是喜慶壽誕時刻,全村援例動員資助外,喜餅、紅蛋、壽糕、油飯、湯圓::等應景禮品大方送毫不手軟,樂得家家餅品堆成小山丘,全省各家各式各樣餅味無不因此得以搶新品嘗。當貨品太多消化不了時,甚至可以外寄台灣親戚分享喜悅和喜餅哩。
酒宴當中,「雞頭魚尾」的盛情,不但是本地金門人的禮儀,更是外地賓客最為訝異的特殊風俗習性。只要是對上雞頭或魚尾,喝一杯的豪邁,繼高粱酒的催化後,曾是金門遊客的溫馨甜美回憶,也或許是不善酒飲客的醉酒夢魘,但閩南文化的熱情由此見證,卻是無庸置疑的。
身挑閩南文化的重擔,有著高粱醇酒的發酵,有著熱情洋溢的招喚,金門,絕對值得你一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