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憶往》走過求學的歲月裡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於民國五十四年在金門上路,在全縣五個國中全部推動起來,有幸搭上這班國教列車,以今日社會的眼光,看起來似乎像白老鼠一樣實驗,一定受到家長質疑,各界爭議不休。如今回想起來實在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那時代創校維艱,從無到有,歷經多少困境才創建起來,然而這批學子也在此困境中成長,這段珍貴的求學歷程,極為珍惜。
當然我是首屆國民義務教育的畢業學生,從金沙國中畢業至今已有三十五載了。回憶學校創建的開始,起先暫借舊金沙鎮公所上課一學期,與金寧國中學生同一學校上課,校舍完成再回到新建的校址上課,那時候校園環境大多靠師生利用勞動課整理,填土整地,栽植花木,樣樣都做,為學校節省了不少公帑,也訓練學生勤勞的好習慣,如今回憶起來無怨無悔,具有深遠的意義。
我家住在偏僻的碧山小村落,距離沙美大約五公里的路程,步行約三十多分鐘,那時公共汽車沒有繞經碧山,因此國中三年裡靠著雙腳徒步上下學,那時就讀的同伴只有三人,每天從家裡走到學校必須循著羊腸小道前進,經東珩、東蕭、東埔這幾個小村落,三年來如一日,無論刮風下雨從未曾間斷,如今回憶起來仍然值得引以自豪,真佩服當時的恆心與毅力。夏天時放學回家即刻趕到田裡幫助農事,幾乎是當時小孩常做的差事,尤其農忙時候是個好幫手。
每逢下雨天最惹人憂煩的事,必須要全副武裝應戰,頭上披著麻袋摺成的雨衣遮身,彎著身子向前走,書包用膠布包著,手上提著鞋子,光著赤腳走路上學,那時哪有雨具可用,走在又濕又滑的泥土路上,隨時有被滑倒的可能。如果是冬天可被凍得手腳麻木,遇到春雨綿綿是最難過的一段日子,真佩服自己不知道如何熬過來的。那時代沒有免費的營養午餐可用,跟同學到街上四處打游擊,粗菜淡飯簡單解決午餐的問題,饅頭和肉包加大骨湯是少不了的,只花三五塊錢而已,因此下午放學後,肚子也開始唱空城計了,挨著飢餓的肚子還得走漫長的路,想到有吃的東西,哪怕是一塊小小的餅乾,都是人間美味。
走在途中的小路上,都是一叢叢的林木,佈滿了原生植物群落,譬如相思樹、楝樹、烏臼、潺槁樹等,望眼看過去綠意盎然,充滿生機。路旁的野果每到生長的季節都長滿了果實,成了隨手可摘的水果,諸如春天的宜梧、雀梅、桑葚、郁李;夏天的紅梅消;冬天的小葉黃鱔藤,每次都讓你吃得滿嘴烏黑;偶爾找到蟋蟀的小洞,總想去捕捉回去,或把玩白沙裡的蟻獅;路旁的熊蟬、薄翅蟬也是我們找尋目標,沿途嬉戲,忘卻了步行的勞累,好不快活。
五十年代的家庭經濟較為困難,平時哪有零用錢可用,學校也沒有設立福利社,早餐必須在家裡吃飽才不致挨餓,所以家人必須很早起來準備早點,雖然路途遙遠,每天總是最早到達學校。當時學校環境設備欠缺,教學資源嚴重不足,師資陣容參差不齊,調動頻繁,學校人事無法安定。同學們參與學校勞動是常有的事,花費在美化工作的時間難以估計,可是並沒有影響我們的課業,一面讀書一面工作,我們這一班幾乎全部考取金門高中,前十名幾乎佔了各校的一半,成績突出,令人刮目相看。
最讓同學們永難忘懷是擔任班上的王應通老師,他那溫文儒雅的風範,深植每個學生的心,雖然剛出校門,便具有孔老夫子的教學精神,無怨無悔的教導,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把這個班級經營得相當出色,奠下良好的根基,在往後的畢業會考大放異彩,至今我們仍然感念他默默的付出與關懷,也建立我們正確的人生觀,因此教師的教化影響學生的一生得以證明。
國中三年的歲月裡,一步一腳印的走過來,在惡劣的環境下成長,磨練人的心志和毅力,奠定往後工作的態度,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未嘗不是良好教育與考驗。反觀現代的兒童受到過度的保護,造成適應不良,無法獨立自主,相形之下有如天壤之別,值得讓為人父母深思。感謝諸位教導的恩師們,沒有他們辛勤的教誨,就沒有今天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