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在同安的「紀遊詩」
中國歷代文人遊山玩水,都給當地留下不少的文化遺產。他們「以文人之筆舌,傳山川之精彩」,或吟詩繪畫,或題詞撰記,經地方志書、民間口頭薪傳,成了今天開發觀光旅遊的文化資源。唐代詩人張繼一首︽楓橋夜泊︾的千載名詩,使得多少日本遊客「慕詩而來」,自然給蘇州寒山寺送來了滾滾財源。杜牧一首︽清明詩︾,因詩中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句,惹得許多人爭搶「杏花村」這個地名。山東水泊梁山、山西汾陽縣郊、江蘇徐州豐縣、安徽貴池縣等地都有「杏花村」,而且當地文人都引經據典數說他們那裡正是老杜筆下「正版」的杏花村。遊客懷著「寧可信其是,不可信其非」的心理,也都樂於「到彼一遊」。揚州抓住李白「煙花三月下揚州」的名句,努力打造「煙花三月」旅遊品牌,還請︽濤聲依舊︾音樂高手創作︽煙花三月︾歌曲為揚州旅遊造勢,吸引了不計其數的中外遊客。湖南省桃源縣的桃花源,也因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而成了旅遊熱點。李白寫過︽夢遊天姥吟留別︾一詩,據︽唐詩三百首︾注釋「天姥山」在今浙江省新昌縣東,近來有人考據是福建省福鼎縣的太姥山,因而該縣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太姥山旅遊熱也隨之升溫。這些詩人紀遊的名篇佳作,今天愈加顯示出其在旅遊文化中的無窮魅力。
南宋大理學家朱熹(一一三○─一二○○)於紹興二十三年(一一五三年)蒞臨泉州府同安縣主簿。供職期間,朱熹「為官勤政,凡事躬行」,但他善於忙中取閒,深入民間攬勝探幽,禮賢下士,因而寫了許多反映古同安(包括今天的金門、廈門、龍海角尾等地)風貌的文章詩歌。他曾到文圃山拜謁高人石洪慶,到後柯社(新加坡資政李光耀夫人柯玉珠祖籍地)與鄉村名儒柯翰交遊相樂,還到郭山探訪粵東節度使郭巖隱並為郭氏祠堂書題「木本水源」匾額,同安境內的山區海島他幾乎「走透透」。與南安交界處的小盈嶺有他倡建並手書的「同民安」石坊,他登眺過金門的「腦山」鴻漸山,攀越到汀溪的文山(今有「文山」石刻在焉);民間還有「朱熹三探蓮花山」的傳說。不管有幾探,迄今遺留蓮花山的「靈源」、「太華巖」、「安樂村」等墨寶便是他當年登遊的物證。今天以蓮花山為主體運同金光湖、小坪森林、文山、銅缽巖總面積三八二三‧五公頃的林地已被廈門市規劃為國家森林公園,而朱熹的摩崖石刻便成了公園珍貴的人文景觀。
同安縣郊大輪山梵天寺是朱熹公暇常去遊玩的地方,他在那裡寫下了︽遊梵天寺︾、︽梵天觀雨︾等詩篇,描寫他在大輪山「讀書清罄外,看雨暮鐘時」的心境以及梵天寺「傑閣翔林杪」、「出門迷所適」的恢弘建築。大輪山經歷代文人墨士披襟行吟至清代康熙年間形成「輪山八景」。現在「大輪梵天」已被廈門市人民政府列入「廈門二十名景」及「涉臺文物古跡」,成為研究國際「朱子學」的學術基點和國內外遊人觀光禮佛的佛教聖地。
北辰山是同安縣城之北一處風景名勝,山谷有十二龍潭瀑布,山麓有奉祀閩王王審知的忠惠廟(俗稱北山王公宮,清雍正元年金門沙尾鄉張門鄭氏捨金重建中殿)、王審知衣冠墓等閩王紀念建築物。朱熹簿同時,曾率同僚奠祭北山,寫下了︽與諸同僚約奠北山︾詩篇,描繪了北辰山「疏林汎朝景,翠嶺含雲煙。祠殿何沈邃,古木鬱蒼然」的自然景觀和廟宇建築,還在十二龍潭畔的石壁上留下「仙苑」石刻。現在這處擁有十二‧二平方公里的北辰山已於一九九八年被福建省政府評為省級風景名勝區,「龍潭瀑布」也被廈門市政府列入「廈門二十名景」,二○○三年又開闢了佔地三十畝的「閩王文化廣場」,雕塑了一尊十二米高的閩王全身石像,成為廈門市郊區一處山水和人文兼備的旅遊風景勝地。
民間傳說朱熹是位著名的「風水先生」(即堪輿家),因此說他到處尋山問水是在「看風水」。朱熹善察地理這是事實,根據地方志書記載,供塘郭山郭巖隱安樂窩、同安西安橋茂林下許順之墓、新墟東陵徐氏(南京人)望雲墓等都是朱熹選擇的墓地,民間還有朱熹「一蘇公、二望雲、三郭婆」卜葬的傳說。朱熹抵達高浦(原名鶴浦)拜訪石洪慶時,「見其祠軒豁,龍脈甚佳」,但「于作法不甚合」,建議「略改正之」。石家採納高見,略加改建,嗣後族人石起宗於乾道五年(一一六九年)中式進士,朱熹為此撰寫一篇︽修泉州同安鶴浦祖祠堂記︾。他從「風水學」的角度,稱頌同安高浦(今屬廈門市集美區杏林鎮)是「環浦皆山也,襟浦皆水也。山水合則龍聚,龍聚則地真,屺多覯哉?惟同有浦,乃山水之最佳者也」的風水寶地。「風水」原來蘊有積極的科學內涵,後來滲入種種迷信色彩,使得它與「封建迷信」相提並論。「風」和「水」本來就是風景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人類生活須臾不能離開的東西。但風景往往是在被人們忽略的地方,有的人到鄉下看風景,但「終日尋春不見春」,祇有「白天看廟,晚上睡覺,半夜聽狗叫」。朱熹學識淵博,天文、地理、宗教、文學、書法無所不通,無所不曉,所以陳衍在︽宋詩精華錄︾一書(卷三)中說「晦翁(朱熹)登山臨水,處處有詩,蓋道學中最活潑者」就是這個道理。因而他到同安蔡林社(現屬廈門市集美區杏林鎮西濱村委會)遊玩時,能夠發現絕佳風景。他勘踏當地地理環境後,便為蔡林社標題八景(這可能是全國「××八景」最早的作者)並各附七言詩一首。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