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佛學的智慧

發布日期:
作者: 黃克全。
點閱率:2,176
字型大小:

我目前信主,唯這是我人生旅途中某種歷史總體性使然,不代表自己揚棄了佛教之學。歐陽竟無先生素以佛教為一種佛的教育,此話深得我心。雖然聖經哥林多後書中保羅說「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但我對此偏偏深不以為然,因此偶而我也會思量一下佛教佛法。 
我自己總喜歡講,基督教和佛教是兩個最樂觀的宗教。基督教信心滿滿,堅信審判日即將到來的末世裏,上帝會來搭救他,他一定能夠仰靠上帝的恩典得救。而佛教信徒則認為定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娑婆世界,每一個人都能成佛得道,即使一闡提(不信佛法者)總是也具有佛性,也隨時可能轉迷成悟。這兩種宗教,不過一個是外在作超越,一個是內在作超越。
佛教的內在超越態度,比起基督教,可以說,樂觀是一樣的,但更積極些。怎麼說呢?基本上,基督教是向己身以外攀求仰盼、冀望一個位格比自己更高的神來拯救自己,佛教呢,倒不能說完全沒有這份心態,佛教有部分宗派的修持法門--譬如淨土宗的觀想、持名,以膜拜、默唸觀世音菩薩聖像及名號,讓菩薩能來聞聲救苦,或者一心稱唸阿彌陀佛,讓佛能來接引我們往生西方蓮花世界,這都和基督教外求上帝或主耶穌很類似。但佛教原始的教義,其實,可以誰都不拜不求,只求自己的。在佛學經典上,我們可以看到,即使在佛陀即將入滅、去世之際,猶然念茲在茲不忘囑咐阿難等一干隨侍在身邊的弟子,要他們「自淨本意,自作皈依」。只求自己,信自己,自淨本意,自我皈依、即身是佛這樣的話,今天說來,似乎沒有什麼,其實,這是佛陀一個驚天動地、突破性的大發現、大主張啊。
釋迦牟尼在伽耶山菩提樹下七七四十九天,夜睹流星而證道後,他說了一句話,這句話非常重要,是整個佛教精神核心的發皇,他說:「奇哉,奇哉,人人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佛陀這句話肯定了眾生都具有佛性,都能成佛,今天看來,是想當然耳的真理,但要是知道佛陀他當時身處的時代背景,任誰也都要豎起大姆指,誇他一句:「了不起。」原來,釋迦牟尼誕生時的印度,婆羅門教盛行,社會由四個嚴格區分、不可踰越的階級組成:婆羅門(僧侶)利帝利(戰士,統治者)、吠舍(農、工、商)、首陀羅(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
釋迦牟尼誕生在西元五百六十五年,這個時代,儘管印度的婆羅門已經墮落,民間興起了許多自由思想,種姓通婚而融合的視象也漸漸增加,但基本上,種姓階級依仍根深柢固地存在印度民眾心裏,種姓會著一個人走,生生世世,永不得翻身,換句話說,一旦你生而吠舍,首陀羅,你下一輩子依然生為吠舍、首陀羅,並不會因為某種作為而有所改變。相對的,假如你很幸運生為婆羅門或剎帝利,那麼你便生生世世世襲為這兩個種姓。
釋迦牟尼就很幸運,他是出生在統治階級的剎帝利。但他卻石破驚天地說:「奇哉,奇哉,人人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舉推翻了當時種姓倫理。在這之前的印度,只有婆羅門和剎帝利才有成道升天的可能,低下階層的吠舍和首陀羅根本不可能。
釋迦牟尼宣稱人人可以成佛,無異說即使最卑低下階層的賤民也可以獲得救贖,他這番話,在當時,是革命性的創舉啊,尤其鼓舞了那些幾百年以來被壓得喘不過氣,身陷絕望而日漸不滿、在當時占印度人口絕大多數的吠舍和首陀羅。
人人都能成佛和自證本心,自作皈依這兩大二合一的信仰理路,正是使得佛教能夠感動廣大人心,以及迅速傳播四方的最主要原因。
日後,佛教北傳中國,很快本土化地開花結果,另一個原因是這種教義和中國儒家道統學說,彼此很投緣,很契合:我們不總是喜歡說:「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這是孟子的話,和佛教人人得以成佛的說法就很相通。孟子也有一句話,講得更透澈,他說:「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這句話就隱涵著對一己心體的肯定,外在事物只是自己本心的體現,追求外面事物,不如返本求源,到自內心去探索,來得實在,來得根本。
孔子說:「我欲仁,斯至至矣。」這句話本意也和佛教教義很相近,都認定自己的本性本心可以應對得了萬事萬物。
人的這個本心、自性,佛教有許多不同的說法,「一心,如來藏、圓覺、無量法身、法性、菩提、涅槃 」等等都是,名詞的不同,不過是依各種體用、因果,甚至是形容來造詞的。
人只憑著這個自性本心,便可以成佛證道,那麼,為什麼真正成了佛的人又那麼寥寥可數,那麼困難呢?佛陀歸納了一句話,他說,雖然人人都有如來智慧德相--換句話說,就是都有佛性--接下來佛陀的話是:「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妄想,就是愚眛,執著,就是貪欲,人有著兩大障礙,把真心本心蒙蔽住了,所以成不了佛。
有時候,佛教把人的本心稱作「真如」,真是真實不虛,如是如常不變。我們成不了佛,正表示真心遭蒙蔽了,現在有的其實是個虛假不實的心,是個昏濛無明的心。
佛陀既然明白指出了成佛的條件及阻礙,那麼接下來該怎麼辨辦?同樣很簡單,把眼前的阻礙拿就是了。佛陀最後說:「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前。」
在〈圓覺經文殊章〉裏,佛陀也對文殊菩薩說:「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前後這兩句話可以對照看。
到這裏,我們看到佛教和其他宗教很不一樣的一點。方便起見,我們仍然舉基督教來一個相對比。以修持之道來看,可以說,基督教用的是加法,相對下,佛教用減法。
說基督教用加法,這是什麼意思?請以新約來作例子,新約聖經基本上是耶穌的訓喻,我們來看耶穌架構出來的整個神學體系,是以拯救世人進入永生的天國為目的,而人又怎麼才能進入天國呢?約翰福音第十章第九節裏耶穌說:「 我就是門,凡從我進來的,必然得救。」稍後,他在約翰福音第十四章第六節又說:「 我就是道路,真理,若王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換句話說,要獲得救贖,進入神的國度,唯有聽從耶穌福音的教誨,信者得永生,不信者下地獄。這也就是神父或牧師平日在教會禮拜,必須不斷向教友作各種福音宣喻的因緣。人要不是藉助神和福音及其教導,勢必不可能得救,所以說基督教憑藉的是外力,是在人之外加上一樣東西,使得他們才能藉此往上攀緣、超生。
佛教的做法便截然不同,以修持之道來分,佛教大約可以分成五等,一是「天人教」,二是「小乘教」,三是「大乘法相教」到這裏為止,以上三教都是為根器、慧根較淺的人來說,都還是黏著人世的諸多現象來說,譬如為眾生說三世業報,說因果,勸人持戒修善,仍然迷執一個外境,但到了第四等「大乘破相教」,開始為較有慧根的人設教講法,宣喻身原是空,空原是本的道理。到了第五乘「一乘顯性教」,除了說空,更進一步,並不僅止於摒棄空相,而是知道這空相原來就是本心初性,這樣,就有了一圓蜃無礙的對待。(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