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生態金門

發布日期:
作者: 顏重威。
點閱率:1,776

近日的新聞報導,藍孔雀在金門已泛濫成災,甚至入侵機場,威脅到飛機的起降,造成飛安的問題。十幾年前,我在金門做環頸雉調查時,就已經發現藍孔雀在田野活動。當時的數量不多,我曾建議縣政府要盡快將藍孔雀移除,否則將會如環頸雉般,對農作物造成嚴重的影響。現在藍孔雀在田野的數量增多,顯見縣政府對藍孔雀數量的控制,成效不彰。
金門田野的鼠類很多,這些鼠類對於農作物的破壞甚巨,而且鼠類的體外寄生蟲,如跳蚤、恙蟲、蝨等,也會為人類帶來疾病,所以每年都有滅鼠週的活動,也就是政府發放滅鼠餌劑給農民,讓農民將滅鼠餌劑放置於田野,引誘鼠類來食而死亡。那些中毒的鼠類,毒物仍留在體內,此時如被其他動物捕食,這些毒物會轉移到捕食的動物身上,造成二次中毒。滅鼠週的活動,等於將毒物發放到田野裡,污染環境,終究不是好辦法。在自然中,猛禽類(包括夜行性的貓頭鷹)和蛇類是鼠類的天敵,只要保護好這二類動物,自然會有效地控制鼠類的數量。用生物防治比用藥物防治,更符合生態原則,且不污染環境。
夏季精靈栗喉蜂虎到金門來繁殖,牠捕食飛行中的昆蟲,對農作物有益處;冬季黑鳥大軍鸕鶿,到金廈之間海域捕魚,來金門樹林夜宿。這二種鳥為何不到一水之隔的廈門活動,而願意來金門棲宿?這就是都會城市與鄉野的差別。過多的人工設施,雖然適合人類的需求,但都將與人類共生共存的其他生物,棄之不顧。這種人工設施的施為,如繼續下去,對人類的生存是不利的。
汽車快速地在公路上行駛,如遇到光線稍微昏暗的時候,時常會輾斃過路地動物,這叫路殺。在金門的公路上,一些動物如白胸苦惡鳥、褐翅鴉鵑、歐亞水獺等,時常被快速的汽車輾斃,成為輪下冤魂,這是金門生態的另一種浩劫。
後豐港的泥質灘地是成鱟產卵和幼鱟成長的重要棲地,也是後豐港村民獵取底棲生物如蟹、文蛤的地方。水頭港的擴建,將後豐港的泥質灘地改為港口,環境完全改變,所有的底棲生物不見了,後豐港村民勢必另謀出路。鱟這種億萬年的古老生物,也少了一塊生存棲地。
上述的各種現象,就是金門的生態。那麼啥是生態?生態指的是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而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構成的生態系統。環境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環境:生物環境是指生物種與種之間和種內各個體之間的關係;非生物環境包括自然中的土壤、岩石、水、空氣、陽光等。一個生態系統內,各種生物之間以及和環境之間,存在著一種平衡關係,也就是掠食者與被掠食者的關係。任何外來的物種或物質侵入這個生態系統,都會破壞這種平衡,平衡被破壞後,可能會逐漸達到另一種平衡關係。但如果破壞嚴重,可能會造成永久的失衡。中國有句俗語:「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就是食物網中你死我活的生態概念。
島嶼的生態是脆弱的,一旦遭遇到破壞,便很難恢復過來,棲於島上的物種,不若廣袤山川的大陸可以尋找避難所,容易滅絕。過去400年來,許多棲息於無人島的鳥類,因人類的入侵,帶進了綿羊、豬、貓和狗而導致島上的鳥類滅絕。例如生活於模里西斯島的渡渡鳥,便是由於葡萄牙人和荷蘭人的入侵,他們毫無理由地濫殺、砍伐森林、建造城市,一步一步地破壞渡渡鳥的生存環境,導致無法挽回的滅絕。人類隨興地帶32對兔子到澳洲,給澳洲的生態系統造成幾乎毀滅性的災難。這都是生態浩劫。
基於穩定金門的生態,島上的藍孔雀應盡快地移除。移除的方法,可建請台北市動物園派員來移除,動物園有麻醉槍,他們用麻醉槍將藍孔雀麻醉後,帶回動物園飼養並供遊客觀賞,一舉兩得。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