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我的祖父是出洋客

發布日期:
作者: 蔡其祥。
點閱率:716
字型大小:

祖父經商順利,另一關鍵是收購樹膠(當地唐人稱呼,即是橡膠)批發轉賣,巴爺光務位於蘇門答臘巴東高原下,在山區有大片天然橡膠樹,從橡膠樹上採集天然橡膠時,在樹幹的表皮自上而下用刀割一斜口,一毫米深,半周長,把流出來的白色膠乳收集起來,此時是液體狀且發出怪臭味,必須加入稀醋酸或甲酸才能凝析出固體橡膠塊,這是輪胎工業的主要原料,西歐國家工業革命之後,對此原料需求孔急,荷蘭的殖民式經濟就是掠奪本資源,祖父從番人(唐人稱呼土著馬來人)手中集貨並作凝固的加工,再自行運輸到有四小時車程的大城市巴東給仍是唐人大盤商,據此逐年累積財富,亦定期將積蓄匯回家鄉給二祖母、伯祖父,早期出洋的鄉僑除旅費外幾乎身無分文,也無身分地位可言,而且工資十分微薄,除自身溫飽外,能匯回金門接濟僑眷的資金根本沒多少,祖父算是有能力且幸運的一位,『南洋錢,唐山福』這是具體的舉證之一。西元1918年(民國七年)祖父三十四歲時再度返回金門,因為經濟實力的豐富,乃開始與伯祖父商討購屋置產事宜,並且完成其傳遞香火責任,二祖母生下大姑媽後亦無再生育,祖父耿耿於懷的是家中無男丁繼承產業,經由二祖母的首肯,將是丫環身份的收房為偏室,那就是我的三祖母曾冬花(生於光緒甲午年,西元1895年)現今老家大廳也懸掛著三祖母照片,怎奈天不順人願,隔年二姑媽誕生,祖父著實的失望,三祖母、二姑媽隨祖父遷住廈門鼓浪嶼,祖父亦返回僑居地,繼續為其事業打拚,這回他的心願是改善家鄉僑眷環境──起大厝。

鄉諺:「三代人,無法度起一間厝」,又說:「勤儉三代人,新厝才會成」,指出農業社會起造宅屋的艱難,若非經商或當官是很難累積資金建宅第。考證前水頭蔡氏宗族:明朝崇禎年間蔡允能(生於明崇禎已亥年,西元一六三五年;卒於清康熙辛酉年,西元一六八一年)從瓊林坑墘遷居至前水頭中界,在今之酉堂後方建造一屋,下傳到第三代蔡祐(字君保,生四子析四房),在今之後浦觀音亭(靈濟古寺)右側購置三間店(今尚在並營業中)經商,繼之累積財富家道豐裕,家庭人口逐漸增多,每一房為達析產分炊乃起造住宅,於乾隆已酉(西元一七六五年)前後起造四棟宅第分屬四房,建築型式分別是:大房是一落四櫸頭加右護厝(地契用語今稱護龍)、二房是雙落大厝(今前水頭門牌號碼五十七號)、三房是雙落大厝大六路加左護厝(民國八十一年拆除改建三棟樓房)、四房是一落二櫸頭加右護厝(今前水頭門牌號碼六十四號),四棟房子聚攏成為聚落中的家族住宅團塊,兩兩平行成梳式配置,前排是大房及二房,後排是三房及四房,而且後排高於前排,合於風水學所提的「步步高」「居之大吉」的格局,︽陽宅十書‧論宅外形︾說:「前高後下,絕無門戶;後高前下,多足牛馬」又說「前高後低,必敗門戶;後高前低,居之大吉」;同時在大房、二房的門口埕中間地帶挖一口井(今仍在使用,水源不絕),自成獨立的生計圈,蔡氏宗族據此安居繁衍,此後鄉人以『蔡厝』稱呼,對比於水頭鄉元朝黃輔開基的黃厝(位於水頭頂界)、李良亨開基的李厝(位於水頭中界);『厝』是閩南人對於聚落的用語,通常其前加一姓氏稱呼,形成宗族聚落、血緣聚落。水頭鄉古地契、田契中皆可見到『蔡厝』名,可以肯定的是從清乾隆中期起才有『蔡厝』之名。然而探尋蔡厝宅第變遷,發現蔡厝的四棟古厝直到祖父民國十四年起大厝總共約一百四十五年未曾變更,固然子孫綿延眾多居住空間必感擁擠,但更可以理解的是這些年來生活溫飽尚感困難,如何擴增宅第?是故祖父與伯祖父預備購地置屋是蔡氏家族的天下大事,若非有雄厚的資金來源,怎能有此大作為?蔡厝宗族的聚落景觀和地界也因為出洋客的「起大厝」而改觀,同時竟然發現牽動酉堂黃氏別業的宅第被裁缺一角。(三)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